福州话“睏半暝起三更”,是什么意思?


专栏作者:施文铃

福州方言文化研究者,闽都乡学讲师,福建省级非遗项目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著作《福州八音字典》。

△ 配音 | 施文铃

(小提示:点击文中蓝色图标,可跳转福州话字词释义及读音)

闽侯县青口镇青圃,古代称谓“青布”“青铺”,隶属闽县赞贤乡积善里。青布,青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蓝色更胜一筹,深蓝色也。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言藏地下水谓之泉,泉出地表流动称为布。青布背靠圆头山、玉水山、金鳌峰、富山、白鹿山,石官山迤逶而南接福清。诸山修竹茂林泉水丰沛,有著名的白鹿溪、龙湫潭、乌龙潭。此青山绿水萦绕的村庄,名叫青布村。

明代,福城至长乐县官路,在青布设置驿站,曰青铺。因驿铺缘故,青布又称为青铺。由长乐县进省城的陆路,自县西总铺至闽县赞贤乡钦仁里白田,降青布岭抵积善里青铺,上取闽县崇善西乡永庆里萧家道铺,归入旧路。清晚期,闽县撤乡设置区,积善里划归内七里区。民国后期,闽侯县改称林森县并调整行政架构,县以下设区、乡、村行政组织,积善里析为青布乡和傅筑乡。今闽侯县青口镇团结、幸福、文华、升旗、红旗、青秀、青布里、青布岭八个行政村,旧时隶青铺乡,至今乡间里人还是对这八村统称“青布”。

清光绪年间,闽县内七里区青布方厝,有村民方依筦敢为天下先,在白鹿溪修筑水碓,即水力舂稻谷或砻磨稻谷装置。福州方言歌谣云:“砻砻粙, 粙 砻砻,糠养猪,米养侬,冇秕养鸭毑,鸭毑嬎蛋填主人……”歌词描绘水碓砻稻谷场景。磨,以磑合两石,中琢纵横齿,旋转磨物成屑也。砻,以水碓带动磨层旋转,稻谷碎屑脱壳,砻粙分离出来米糠作饲料喂猪,冇秕,即秕谷,可喂鸭,母鸭下蛋回馈主人。古代,农家原本用石臼舂米,自有水碓磨坊,砻粙省力省时,舂米亦不费力气。

乡人对水碓磨坊猎奇,依筦的新鲜玩意招来砻粙生意,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睏半暝起三更”地劳作,即半夜才睡,三更即起。依筦对子女“码野严”(管教严格),从不让孩子睡懒觉,嘴边常挂着一句老话:“起三早,彻蜀工”教化孩子。喻三天早起干的活,加起来相当于一天的工作量。

几年光景,依筦发家致富,但在别人眼里够格当“财主”的他依旧生活节俭。一日三餐,饭桌上少有荤腥,青菜或炒黄豆仍是主打菜。平日间限制孩子“大配”(多吃菜),将配饭的炒黄豆盛于竹筒内,用筷子一次只能夹到一粒,孩子吃一口饭,只配一粒炒黄豆。大冬天,在煮饭时,用几个鹅卵石放进灶膛吸收余热,待洗脚时,将鹅卵石夹取出来,置于盆中加热洗脚水。日常依筦习惯光脚丫,脚底板结厚厚老茧。平时舍不得穿新衣,只有出门应酬,才把压箱底“行头”拿出来穿。走亲访友做客,走在路上,腰间总是别着鞋子,快到亲友家,到路边小水坑洗脚穿鞋上门。辞别回家,离开亲友家门,立马脱下鞋子别在腰间。

“睏 半暝 起三更”的青布“财主”赢得了人们的佩服,厝边邻里争相仿效他创业起家的方式,也让勤劳和节俭在青布乡间蔚然成风。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投稿fzwbwhb@163.com。

来源:福州晚报▪兰花圃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