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布非遗到智慧田园 青春足迹丈量乡村新图景

近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东方语学院实践团深入“中国夏布之乡”——荣昌区盘龙镇,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深度参与、产业调研和专业赋能,青年学子们以“非遗传承”与“现代农业”双重视角,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多元路径。

探秘夏布 代际接力守护非遗

夏布,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织就的古老麻布,以其轻薄透气的特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盘龙客家移民夏布馆,实践团系统观摩了从苎麻剥制、绩纱、上机织布到印染定型的完整工艺流程。工坊内,老匠人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娴熟操作,对传统技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令学子们肃然起敬。


实践团成员观摩织布机。吴倩摄

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实践团创新发起“银龄工匠”非遗体验活动。青年学子与当地老匠人结成对子,共同参与绩纱、牵线等环节。这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青年人的活力与老匠人的经验在协作中交融,为夏布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乡村留守老人带去温暖与陪伴。

问道姜田 科技赋能打造“金疙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石。7月13日,实践团走进荣昌盘龙万亩生姜种植基地开展产业调研,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脉动。


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生姜的生长情况。潘雯摄

基地负责人谢廷介绍,他们正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利用智能温控系统和精准滴灌装置进行严格对照实验,科学分析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构建智能化栽培体系积累关键数据;坚持“绿色种植”理念,广泛应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生态。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摩,详细记录,并就基地计划引进的智能化灌溉系统展开积极提问和讨论。

调研中,学子们还向参与种植的村民交流,了解“联农带农”机制如何具体运作,倾听村民在基地就业增收的真实感受。同时,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探讨品牌化运营策略和知识产权保护对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

青春感悟 在乡野实践中读懂振兴

实践期间,学子们不忘发挥外语专业所长,为盘龙镇假期托管班的孩子们准备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多语种启蒙课”。通过简单的问候语、儿歌和趣味文化介绍,让孩子们初步感受不同语言的魅力。


多语种课堂现场。吴倩摄

实践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盘龙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国情认知课和专业实践课,他们亲见夏布非遗如何在代际协作中焕发生机,小小姜苗如何借力科技与智慧成长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如何有效链接产业与农民。

成员们立志躬身力行,将课堂所学融入广袤乡野,夯实专业基础,练就过硬本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行动,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晏红霞、边塞)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