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孤本当代解读,完整再现西游故事



《梦幻西游:清彩绘全本西游记》,[清]佚 名 绘,李天飞 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代初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历经14年返回中土,这在当时就已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这件事极具传奇色彩,所以在唐代就有零星的西游故事流传,到宋代逐渐成形,元代出现了以“西游记”为名的话本,明代更加成熟,出现了百回本《西游记》(也称“繁本系统”),洋洋洒洒80万字。今天我们通常说的“西游记”,其实是指以明代万历年间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为代表的百回本。与此同时的李贽评本,以及清代的《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等,都属于这个版本系统。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学艺、大闹天宫、被镇压,然后遇到唐僧,并与猪八戒、沙僧、白马西行取经的故事。师徒一路上历经千山万水,降妖除魔,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回真经,一行五众最后也得成正果。

《西游记》自诞生以来,与之相伴生的就是西游图像的创作、流传。西游图像形式多样,包括附在刊本上流传的绣像插图,单独行世的彩绘册页,洞窟、寺院的壁画(如甘肃榆林窟取经图、张掖大佛寺西游壁画),器物上的装饰(如磁州窑取经故事瓷枕),以及石刻、木雕等。

西游主题的彩绘册页,目前存世的有:1. 署名元代画家王振鹏的《唐僧取经图册》,20世纪90年代发现于日本,共计32幅,尚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所绘故事与《西游记》有所不同。2. 明代内府彩绘本《西游记》,日本东北大学藏有部分残页,共计28幅。3.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全图》,共计140幅,与第二条所述日本藏本应为同一套。4. 国家博物馆藏明代《西游记》彩绘图册,共计两册,每册二十开,半开图画,半开文字。5. 大英博物馆藏清代套色版画《西游记》散页。6. 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藏清代工笔彩绘《西游记》册页。


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藏清代彩绘《西游记》册页,共300幅,原图一律为36厘米高,24厘米宽(装裱后为46.7厘米×34.5厘米),是萍乡市图书馆的馆藏珍品。这套彩绘册页是国内现存内容最完整、规模最庞大的《西游记》古代彩绘册页。其他册页,工细或有过之,时代或更悠久,但就故事的完整性、体系性来说,并无出其右者。这套册页起自石猴出世,讫于取到真经,完全照应了百回本所有回目的内容,一无遗漏,而且内容连贯,流畅可观。相较其他同类作品,如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彩绘图册只有前二十回内容,明代内府彩绘本又散在国内外,这部清代彩绘《西游记》册页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本画册没有作者署名、款识、印章等任何信息,但画中人物生动活泼,是古典小说绣像插图手法;绵纸工笔彩绘,又大量采用青绿石色,金属饰品用真金勾点,具有明显的清代庙堂建筑壁画的痕迹,应该出自高水平的民间画工之手。通观图册,无论是人物衣饰、建筑园林、市井商贾、神佛庙宇,都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百态,既可作一神话题材的连环画观之,亦可作一清代社会风俗画观之,极具研究和审美价值。


应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我对这套彩绘册页做了详细的整理和评注,本次整理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1. 拟题。为每幅画拟一七字标题。古代小说绣像都有标题,且一般均为七字。标题概括本图所描绘的场景,使读者更快理解图绘内容。

2. 编次。为300幅图重新编次,订正之前的错误排序。

3. 简介。紧贴情节,为每幅图作一概要简介。

4. 评注。鉴于不是所有读者都读过《西游记》原著,所以在每幅图之下都作了评注,指明图中人物的身份,做何动作,神态表情有何意味,照应原著哪一段原文等。另,每幅图的内容都可圈可点,有的是画工有特色,有的是构图有巧思,有的是和原著各有异同:或是画师匠心独运的再创造,或是画师的条件所限,未能准确还原。这些值得指出的特点,都加以详细说明。有的是画面中服饰、器物、建筑、礼仪、宗教人物、市井百态等传递了特有的信息,值得加以注释点评者,也作了细致的考辨。

5. 对应原著。每张图下,系以百回本原回目(据中华书局版《西游记》,李天飞校注),便于读者对照比勘。


在整理评注这套画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本画册的许多前人未曾提及的亮点,也遇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今简单概述如下:

这套册页之前虽然也屡见出版,但其中个别页的情节常常被误认,一直未能得到订正。

例如图〇四九“刘全夫妻会金殿”,描绘的故事是刘全、李翠莲双双从地府还魂,但李翠莲尸骨无存,鬼使即捉御妹李玉英灵魂,将李翠莲灵魂推入玉英肉身。此时刘全也已还魂,太宗把他召进宫来,夫妻在金殿相认。此图中画皇宫大殿,华贵无比。太宗居中而坐。李翠莲悲喜交集而泣,刘全躬身执妻子手,若有愧色。

之前的整理本,均以为此图是朱紫国金圣宫娘娘被救回国,在宫中与夫君相聚之事。但如此一来,就无法解释图中执妇人手的男子是谁。因为假如此男子是朱紫国王,则御座上不应另有一君王,且服饰不对;假如此男子是紫阳真人,非但服饰不像,且贵为上仙,不当作如此谦卑之态。只有解释为刘全方说得通。因为李翠莲生前即和刘全争吵,愤而悬梁自尽,刘全此时持躬身自责的态度是合理的。故订正其误,移置于此。此外还有数幅,都是之前整理本误置,今均移到正确位置,且说明理由。

又如图〇二九“观音奉旨上长安”,有整理本将其误认为如来把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的场景,实则是五百年后,观音奉旨上长安寻找取经人,路过五行山看望孙悟空的场景。图中白衣者为观音,侧立童子为木叉(后面的图多次出现)。此系整理者不察而误读,这次也一一纠正。

这套彩绘册页没有标明创作年代,没有作者署名、款识、印章等,但是其中图〇二〇(本书定名为“玉帝调兵灌江口”)中,二郎神正在率梅山六兄弟接旨,背后牌匾露出“二王庙”三字。原著说玉帝降旨到位于灌口的“真君之 庙”,并未说明真君之庙具体何名。按灌口即今都江堰,图中匾额题“二王庙” 三字,显系认为今都江堰二王庙即二郎神常驻之处。“二王”指蜀郡守李冰和其 子李二郎。此庙名称历代不同,旧称李冰祠、川主庙、灌口神祠等。清雍正五年 (1727),四川巡抚宪德在《禀捐春秋祭典碑》中始称其为“二王庙”,沿用至 今。则此图册之绘制,虽不能确定下限,但上限当不会早于雍正五年。

西游图像虽然存世不少,但寺院壁画和刻本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一些。例如张掖大佛寺西游主题壁画、童子寺西游主题壁画,早有学者指出它们和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插图的渊源关系(如于硕先生《大佛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绘制时间推证》),构图、形象、选题彼此有很多共通之处。而彩绘册页却往往独出机杼,各不相同,体现的是画师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理解。

譬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形状,李卓吾评本绘作圆形蒲扇形,世德堂本绘作方扇形,今影视中道具常作上大下小形(即太上老君所执“五明扇”形)。而画册中芭蕉扇作一叶形,此正是原著“太阴之精叶”本意,较其他造型更胜一筹。

又如猪八戒的“九齿钉钯”,本图册即绘作常见农具模样。世德堂本插图所绘实是“镋钯”,而大佛寺壁画所绘又似狼牙棒,都是战阵所用正规兵器。按书中描写,八戒的钉钯,实即锄草扒粪的农具,也正因为八戒惯用这种农具,才凸显他的村俗钝拙的性格,用军中正规武器,反而和他的性格不合了。

绘制本图册的画师,技艺十分高超,在构图、设色、用笔方面,往往有上佳表现。例如图二二三“狮驼岭悟能问路”中,因是主情节之前的序幕,没有过多表现人物,以山水为主。画面旷邈幽远,风格遵循清初期正统派的四王一路画风,以浅绛法着色,构图大面积留白,吸取了南宋“一角半边”式构图的方法。

又如图一九九“除污秽八戒施威”中,画师特意把八戒的法身放在近景,而唐僧、悟空、沙僧三人处理成远景,仅远远跟在后面,人物很小,不和主角争抢。画师还抓住了柿树通红似火的特征,大片点染,使整幅画面生气盎然,充分表现了师徒四人克服困难前进的乐观精神。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