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抱冬瓜睡觉”这一古老消暑方式意外在社交媒体走红,网友们纷纷晒出怀抱冬瓜酣睡的照片,戏称其为“天然空调”。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脉络?江苏人的夏日智慧又如何在文学中流淌?知名文化学者、作家薛冰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抱冬瓜入眠的习俗,其实古已有之。”薛冰介绍,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便记载“夏月以冬瓜镇心凉体”,清代《江南通志》也提到“暑夜抱冬瓜以眠,可以去痱毒”,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亦有“夏夜抱瓜眠”的记录。而在江苏的传统纳凉智慧中,类似的“天然神器”不止冬瓜——唐代被称为“竹夹膝”的“竹夫人”,以竹编中空的形态带来清凉,宋代苏轼、陆游都曾写诗赞美,这些都是古人适应自然、与炎热共处的生动体现。
这种与自然相融的消暑哲学,在文学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红楼梦》里,凉席、玛瑙枕、水晶缸里的冰瓜果,还有凤姐常吹的穿堂风,勾勒出精致的夏日清凉图景;汪曾祺笔下,“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躺满家人,看月华五色晶莹”,寥寥数笔便道出夏夜乘凉的惬意,与今日“抱冬瓜睡觉”的质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意思的是,南唐文人常于南京的清凉山、玄武湖等地举办“避暑会”,吟诗作赋间消解暑气;唐代刘禹锡在《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中写下“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定格江淮夏雨初晴的江畔晚景;清代厉鹗《雨中泛舟过筱园三首》中,邗沟雨后的红荷白鸟、碧树垂柳,绘就江南消暑画卷;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则直言,扬州夏日的好处“大半便在水上”,瘦西湖的灵动为炎热注入了诗意。
为何“抱冬瓜睡觉”会在当下突然走红?薛冰认为,这既源于现代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好奇与审视——当年轻一代对父辈的生活细节日渐陌生,这种生动的消暑方式,恰如一扇窗,让人窥见并不遥远的过往生活实景;也折射出人们对过度依赖科技的反思,在空调普及引发“空调病”的当下,自然健康的降温方式重新受到青睐。
从更深层来看,这股传统降温方式的意外走红,藏着当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江苏人的夏日智慧,从来不只是技术性降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炎热中保持从容,在自然中寻找平衡。”薛冰建议,江苏可进一步挖掘文学与消暑文化的结合点,打造“文学消暑路线”:让游客在南京清凉山感受六朝文人的避暑雅集,在扬州瘦西湖重温朱自清笔下的水上清凉,在苏州园林体会江南夏日的婉约意境。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