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近日登台北京艺术中心,结合法式浪漫与中式幽默,一场神秘莫测又惊心动魄的奇幻舞台之旅在鹦鹉螺号上开启。来自法兰西喜剧院的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与中国团队联袂以颠覆性的黑光技术和戏偶表演,让百年前的科幻寓言有了颠覆以往观看体验的奇幻视觉。
作为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精品创作项目、2025年香港艺术节委约剧目、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开幕大戏、2025年上海·静安戏剧节展演剧目、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邀请剧目——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改编自法国科幻巨匠儒勒·凡尔纳的同名小说,由中央戏剧学院、香港艺术节、抱风屿Tempest Projects联合出品。
这部著作曾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全球畅销超亿册,尼摩船长的深海探险故事受到全球读者的追捧。曾荣获法国戏剧最高荣誉“莫里哀戏剧奖”的法兰西喜剧院导演、演员克里斯蒂安·埃克,对原著进行了现代化解构,将小说中诸多类似形象进行提炼,创造出鹦鹉螺号大副和海底原住民这两个全新角色。其中由著名演员保剑锋、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依克桑·塔依尔饰演的尼摩船长,兼具贵族气质与神秘异域风情,为这一角色赋予了全新的情感维度。
整场演出,六位演员化身“黑光魔术师”,在纯黑幕布间以肢体喜剧与光影技术,构建出海怪、水母、巨型章鱼等奇幻景象;通过光影与戏偶的配合,让海底蜘蛛蟹、灯笼鱼、水母等生物在黑暗中灵动“复活”。而中方团队也在创作时巧妙进行了本土化处理,部分鱼偶形象则参考了中国神话进行创新。
炫技不一定要用高科技手段,100分钟里,中法艺术家用“零LED屏幕、零电脑灯”的黑暗剧场创造“手作魔法”,不仅让孩子们看懂了奇幻,也让成年人看到150年前科幻照进现实的诗意。舞台以黑暗为画布,以光线为画笔,让灵动的戏偶成为拼图的碎片,身临其境的音响设计帮助观众“浸”入海底。全新打造的角色服装造型、全新的海底生物都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注入东方想象。
所有演员需要同时扮演人类角色并兼任操偶师,在全黑的环境下操纵戏偶,仅凭相互间齿轮般严丝合缝的配合,呈现出魔术般的舞台效果。除保剑锋饰演的时而乖张暴戾、时而意气风发的尼摩船长外,由著名演员江珊献声的旁白,也为舞台增色不少。7月18日至20日,该剧将继续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