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汇众智而后力行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文/张熠柠 陈向阳 邵琨)尼山不高,却因孔“圣”得名。作为孔子诞生地,这里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感知传统;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下简称“尼山论坛”)永久举办地,这里汇集全球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尼山之行,与其说是对先哲孔子的“朝圣”,不如说是对思考“自我”与“他者”、“求同”与“存异”、“论道”与“践行”的启迪。


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杨国庆 摄)

“自我”与“他者”:解码文明共同基因

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的尼山论坛,一次又一次揭示出古老文明之间惊人的价值共鸣。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记芬在儒风盛行的山东出生成长,她用一个小细节说明“礼”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哪怕到海外学习,听到老师喊她的名字,还是会条件反射式地起立。与李记芬同台讨论“儒家教化如何黏合现代社会”的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肯方院长奥维尼奥·萨洛梅·尼亚姆布拉则回应说,向师长起立、不能直视长辈的眼睛,同样是肯尼亚的传统礼仪。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表象上的巧合,那么非洲“乌班图”思想与儒家“仁爱”的相互映照则是更深层的契合。这种契合,让为自己取中文名“下雨”的尼亚姆布拉在接触儒家思想时感到亲切,也推动孔子学院在非洲落地安家。

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让·路易·罗班松在本届尼山论坛开幕式上特别提到,马达加斯加“菲哈瓦纳纳”精神中蕴含的孝敬长辈、尊崇祖先,与孔子倡导的“孝道”这一社会和谐之基不谋而合。

而在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上,不管是来自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哈桑·拉杰布,还是来自中国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岚,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与古埃及“玛亚特”(真理、公正、秩序)理念在追求社会和谐、道德规范上的深刻相通。这也构成黄河与尼罗河跨越时空文明交响的基础。

参加本届论坛的雅典科学院希腊哲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马利亚·马内利此前接受采访时曾比照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哲学,探讨了环保治理等现实问题。在马内利看来,两大古老智慧遥相共鸣,“若能融合,将如一盏明灯,指引人类走出现实社会的困境”。

在尼山,借助“他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也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在人类文明的源头处,各大文明早已埋下相通的智慧基因。

“求同”与“存异”:体悟文明多元共生

尼山的地标之一当属孔子巨像,72米的高度象征着孔门七十二贤。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富勒注意到雕塑立于尼山讲堂侧后方而不是正前方,恰恰有如儒学的行事风格:给出建议,但决不挡路。富勒的“见微知著”,简直与孔子告诫子贡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遥相呼应。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世时反而从不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他的“有教无类”,正是出于对多样性的尊重。这也使得包容多元成为儒学的最大特点之一。英国青年汉学家寇哲明说:“儒学一直有一种包容的倾向,这可能是跟其他宗教文化的一个区别。儒学体现的就是本次论坛的主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不同文明固然有共通,但更有差异。尊重差异是多元共生的必要条件,妥处差异也是共谱新篇的潜在契机。从事比较哲学与儒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安乐哲指出,不能简单将“和”理解为“和谐”,“和”更像中国烹饪,是最大限度调和不同原料。他有个精当比喻:“‘和’中也有张力,就像音乐要有张力。交往中总有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利用张力奏出最美妙的曲子。”

如果说安乐哲给出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美式阐述”,阿润·库玛尔·亚达夫给出的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印度表达”。这名来自贝拿勒斯印度大学的副教授说:“我们必须看到所有文明中的积极面,这正是世界的魅力所在。我们也必须从不同文化中吸收积极理念。如果想建成美丽的花园,就应该从不同地方收集缤纷各异的花卉。”

“论道”与“践行”:化解文明现实困境

孔子尝言“力行近乎仁”,这奠定了儒学作为入世哲学的底色。尼山论坛致力于搭建文明对话的“世界会客厅”,但决不只是“坐而论道”的清谈馆,而是紧跟世界之变、时代之问,有志于绘就“行而行之”的路线图。

小到个人困惑,大到文明困境,在尼山的“头脑风暴”中,总会浮现出可以付诸实践的答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韩国裔教授宋在伦会告诉迷茫的现代青年,即使孔子也并不总是成功。在他开设的《中国传统思想》课堂上,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引发强烈共鸣。“这位颠沛流离的‘失败者’,正是现代青年寻找方向的写照。”波黑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为现代青年守“礼”给出更具体的三条建议:守时、负责、专业。

与此同时贝尔扬认为,国际交往中的守“礼”,应体现在尽可能帮助他人,而不是仅考虑最强者的利益。马尔代夫前驻华大使莫芮德也提到,合“礼”的治理模式,应该是服务民众、服务大多数。而在英国社会科学院的富勒看来,国际法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礼”。在冲突迭起的当下,更多目光投向仁礼之道,试图帮世界讲和。

儒学很古老,也可以很现代。除了修齐治平,非传统难题同样能从中获得启发。正如罗马第二大学哲学史教授里卡多·波佐所说:“在今年尼山论坛的议程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的信号,儒家思想具备帮助人类应对当前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两大挑战所需要的理念和智慧。”

克罗地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布兰科·巴隆在谈到人工智能挑战时说:“我们要在文化上保持谦逊,在技术上保持谦逊,这要有哲学层面上的愿景。人工智能仅仅有智能的要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汇集智慧,我们需要借助孔子的智慧知道如何与他人共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本届尼山论坛首设的水文化论坛上说:“教科文组织中水和水文化一直都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主题,我们也在持续地向孔子学习,因为他对于自然的理解,他对于水的理解,从水总结出的对于美德的思考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反思。”

汇众智而后力行,正因如此,孔子从过往步入当下,尼山也从中国走向世界。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7日 02: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