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然冉”见证三代程派师徒情

为纪念京剧程派名家王吟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秋声然冉——白思然个人专场演出”近日登台长安大戏院。作为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的弟子,青年程派青衣白思然携《锁麟囊》《碧玉簪》两出程派经典剧目,以醇厚声腔演绎“声中含情”的程派精髓,用细腻表演诠释“情中带韵”的艺术真谛。

1943年,王吟秋拜师程砚秋,此后长期追随恩师,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程派艺术的传承与舞台实践中,他参与了多部程派剧目的整理复排,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悉心培养后辈,其弟子迟小秋更是程派当代传承的代表性人物。迟小秋四十余年的演艺生涯深受几代观众喜爱,表演上细腻传神,特别是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已累计演出达千余场。2004年更是对《锁麟囊》全剧进行整体打磨,从服、化、道到剧情节奏都进行了优化,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完美融合,展现出程派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在教学时,迟小秋延续王吟秋“抠细节、重韵味”的教学理念,亲自示范技艺,引导弟子深入理解角色内核。因而此次白思然的个人专场演出,凝聚着师徒三代的心血与智慧,彰显了程派传承的连续性与厚重感。


此次演出的京剧《锁麟囊》与《碧玉簪》不仅是程派艺术的传世之作,也是白思然恩师迟小秋擅演,且炉火纯青的经典剧目。白思然表示:“选择演出《锁麟囊》和《碧玉簪》,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师门传承的呈现,更是对自身习艺成果的全面检验。在跟随师父学演的过程中,不光让我在程派艺术技能上,取得了质的提高,同时也让我深刻领悟到程派刻画人物内心的精妙之处。”2024年,白思然拜入迟小秋门下,此次专场演出正值拜师一周年之际,两部剧目成为师徒艺术传承的生动见证。

排演过程中,迟小秋以“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倾囊相授。她反复强调程派“以气催声”的发声要领,要求白思然“找准发声位置,让声音有柱的感觉”。在《锁麟囊》和《碧玉簪》的唱腔上,迟小秋逐字逐句雕琢,从行腔的婉转程度到气息的控制,一次不满意便反复示范,直到白思然完全掌握其中韵味。她常说:“演唱程派不能只学表面,要唱出‘刚柔相济’的内在力量,高音如瀑布倾泻而下,低音如游丝绵延不绝,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碧玉簪》“三盖衣”一场,迟小秋从张玉贞的眼神变化入手,指导白思然通过细微神态展现角色的委屈与善良。“演戏不是单纯的演技展示,传递真实情绪才是核心。”迟小秋强调,身段动作要始终服务于情感表达,念白与唱腔同样讲究韵律节奏,为此,她常放慢语速拆解咬字发音,并模拟生活中不同情绪下的语气变化,让白思然体会如何用念白传递角色内心的波澜。

此外,迟小秋在排演之外的悉心守护也让白思然倍感温暖:拍摄剧照时亲自把关化妆、梳头等细节,演出时在上场门“把场”,甚至中途帮忙换装。“师父的陪伴让我登上舞台时无所畏惧,能够放开手脚诠释角色。”白思然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胡克青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