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平: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近日,在河北滦平金山岭长城脚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抡花的表演正在上演。滚烫的铁水在电动抡花机的高速旋转中化作漫天星雨,金色弧线在古老城墙上空交织成璀璨光网。这一传承三百年的民俗绝技,如今通过电动花架的技术革新,既保留了“铁水流星映长城”的传统韵味,又实现了常态化的演出,成为滦平县让非遗“活起来”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滦平县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构建起覆盖国家、省、市、县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苏醒。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7个、市级15个、县级9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类32个项目,构成了一幅多元共生的非遗生态图谱。​

“我们给每个非遗项目都建起了‘数字档案’,从历史渊源到技艺密码,从传承谱系到代表作品,连老艺人的口述史都一一记录在案。”滦平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焦广勇展示着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同时通过申报各级名录,让这些文化珍宝获得更多制度性保护。”目前,该县已形成1名国家级、8名省级、16名市级传承人的梯队,老中青三代接力守护着技艺火种。​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滦平县鼓励传承人在保留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国家级非遗抡花项目研发的电动抡花架,不仅提高了表演稳定性,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增强了演出效果,解决了走出去、走得远的问题。

在传承方式上,滦平县精心编织起“非遗+生活”的立体传播网,通过“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的深度渗透,让沉睡的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滦平县第六幼儿园的活动室里,孩子们正跟着市级非遗“滦平皮影戏”传承人学刻影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美术馆内,省级非遗泥塑项目的多件作品陈列展出,传承人张建功被聘为客座教授后,让传统技艺成为高校美育的鲜活教材。

“非遗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滦平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局长韩树行说。国家级非遗抡花在金山岭长城景区实现常态化演出;省级非遗“和顺圣会”的传统鼓乐与民俗表演,让金山岭长城“杏花节”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2万人。在乡村沃土上,非遗工坊更成了富民载体——丁氏虎头鞋传承人丁海燕,成立滦平县美旺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500余名妇女学技能、增收入。

如今的滦平,正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乡村振兴”的多元探索,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持续传递文化薪火,让长城脚下的非遗故事越讲越精彩。(李唯、郝亚兵)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