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406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从“工业锈带”到“艺术秀带”——中国工业遗产的艺术化转型
●庄寿红教授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02
美术新闻
●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四地调研指导
03
学术聚焦
● 艺术有理|廖少华:透视抽象艺术的隐谜
● 本报观察|艺术新赛道:“艺术+科技”引领未来就业潮
04
美术新闻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组织创作资助项目|国之重器——新时代建设成就版画创作系列采风活动在京举行
●丹青问道·山河共韵——2024方向导师工作室山水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
●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专题:新时代美术作品中的科技强国叙事
05
艺术家
●杨晓阳:丝绸之路
●华君武漫画艺术展
●李学明:意无尽
●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肖峰逝世
06
艺术设计
●焦点|王艺:东方设计的灵魂在于“物我相生”
● 视点|设计上海2025:人性化设计重塑未来
● 工艺|国风古韵“锦灰堆”
07
艺术财富
● 热点聚焦|从结构优化到价值重塑——2025春拍观察
● 鉴藏课堂|鉴别版画
● 拍品欣赏|《大犀牛Ⅱ》
08
副刊
●艺见|博观约取 融西润中——浅谈王雪涛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启示
●“萌”文物|三轮铜鸠车:古代“遛娃神器”
●绘事物语|丹青解暑味:名家画笔下的西瓜
●新书推荐
美术聚焦
●从“工业锈带”到“艺术秀带”——中国工业遗产的艺术化转型
随着城市经济转型与“退二进三”政策的推进,那些曾见证工业文明辉煌的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迎来了重生的契机。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记录着工业文明发展重要阶段的工业遗产,正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完成着从生产空间到艺术殿堂的蜕变,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艺术秀带”的华丽转身。近期,由中国国家画院与首钢集团联合主办的“春和景明——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在首钢园水上秀湖美术馆启幕。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画院·首钢艺术中心”正式揭牌,为艺术与工业遗产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实践案例。
●庄寿红教授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7月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庄寿红教授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111会议室举办。庄寿红是当代写意花鸟画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女性画家中的卓越典范。她虽已87岁高龄,但依然心系艺术事业,以无私的胸怀和博大的情怀,将自己20件代表作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些珍贵的作品,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国家画院的馆藏资源,更为深入研究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美术新闻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四地调研指导
为提升“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参展作品质量与艺术水准,根据展览办公室统一部署,7月5日至8日,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原副院长曾来德带队,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副主任陶宏任副领队的专家组,先后赴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四地开展创作调研与指导工作,通过实地考察、作品观摩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各画院备战情况进行指导,为展览顺利举办奠定基础。
学术聚焦
●艺术有理|廖少华:透视抽象艺术的隐谜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80年代后便有不少艺术家进入这个领域展开实验。但是,时至今日,他们的作品还经常被质疑“看不懂”。解析“看不懂”的缘由,首先得了解抽象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抽象类作品表现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让“看不懂”变成有所认识,达到作者意图与观众解读的基本同步。
●本报观察|艺术新赛道:“艺术+科技”引领未来就业潮
长久以来,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艺考生们仿佛被贴上了就业困难的标签,在就业市场中举步维艰。然而,最近教育部公布的2025年新增专业信息,新增的八个艺术类专业皆为“艺术+科技”的组合,为艺术生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路径。这一政策动向,不仅预示着国内教育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更为艺术生指明了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美术新闻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7月2日,“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会议室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时代院风——从文献角度谈画院发展”主题展开座谈。谈及全国画院的发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回顾了新中国画院的历史,认为画院在不同时期对国家美术创作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他对比画院与高校的定位差异,认为画院画家群体多出身院校,但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有别于院校体系的独特发展路径。值得关注的是,双方都高度聚焦艺术人才培养,特别是对青年艺术家的挖掘与扶持,这一共同关注点为未来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组织创作资助项目|国之重器——新时代建设成就版画创作系列采风活动在京举行
7月5日至6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组织创作资助项目“国之重器——新时代建设成就版画创作”系列采风活动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版画家在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的组织下在北京开展创作采风活动。
●丹青问道·山河共韵——2024方向导师工作室山水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6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美术报》社主办的“丹青问道·山河共韵——2024中国国家画院方向导师工作室山水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了2024年中国国家画院方向导师工作室的13位学子的6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真谛。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
6月27日“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得到全国各农民画乡及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共收到报名作品5000余件,经过严格的初评和复评,共展出作品544件。展览以“耕耘”“收获”“欢庆”“新貌”四个板块,串联起一幅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生活画卷。
●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7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画院主办的“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回溯”为主题,以学术性和文献性为主线,通过优秀作品与历史文献的结合,梳理和总结其43年来的学术成果,系统呈现了广州画院学术传承的历史脉络。
●专题:新时代美术作品中的科技强国叙事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科技进步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跃升的显著标志,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高度的关键驱动力,更催生了艺术创作的全新叙事场域。新时代科技事业的跃迁式发展,激发了美术家群体的创作热忱——他们以视觉符号为载体,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在记录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同时,亦通过图像叙事传递民族精神,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文化载体。
艺术家
●杨晓阳:丝绸之路
7月5日,“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上海)”在海派艺术馆亮相。此次展览是杨晓阳艺术生涯中沉淀40载的深情回眸,同时也推开了一扇领略丝路魅力、对话当代艺术血液的思考之窗。此次展览展出的2025年新作《丝绸之路·人来人往》系列12幅作品在上海首次亮相,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理维度的跨度,以超大尺幅的水墨装置重构了丝路人文图谱。同日,展览学术研讨会举办。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
●华君武漫画艺术展
为纪念华君武诞辰110周年,7月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国际联络部、机关服务中心主办的“华君武漫画艺术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华君武近300幅不同时期的漫画作品,总体呈现了他在漫画艺术上的探索与创作成果。
●李学明:意无尽
6月18日,“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美术馆个展回乡座谈会”在济南南郊宾馆举办,展出李学明的代表性作品100余幅。
●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肖峰逝世
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于2025年7月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艺术设计
●焦点|王艺:东方设计的灵魂在于“物我相生”
日前,“王艺×科美创研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师CMF(色彩、材料、表面工艺)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旨在打造全球汽车CMF设计新高地,推动非遗工艺、传统美学与汽车CMF设计深度融合,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设计领域的话语权。王艺作为当代雕塑艺术家,近年来积极活跃于工业设计领域,致力于非遗工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推广,深受业界好评。本期《中国美术报》,特别邀请王艺分享其关于设计的思考。
●视点|设计上海2025:人性化设计重塑未来
6月4日至7日,第十二届“设计上海”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本届展会通过四大展区、七大特别策划及三大论坛,汇聚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600余知名设计品牌,呈现出设计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设计上海”2025通过“家具与灯具设计”“厨卫与整装设计”“新材料与应用”“生活方式与配饰设计”四大核心展区,甄选设计精品,展示前沿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以多元的设计语言诠释当代生活美学。
●工艺|国风古韵“锦灰堆”
艺术财富
●热点聚焦|从结构优化到价值重塑——2025春拍观察
2025年中国内地春季拍卖已接近尾声,各大拍卖行面对当前的市场低谷期都积极调整姿态,减量增质,寻求破局之道,也在本季春拍中交出了各自的答卷。2025春拍不仅标志着中国艺术市场正在调整周期中完成“结构性回归”,更是其迈向“价值重估与制度嵌入”的关键节点。
●鉴藏课堂|鉴别版画
版画作为一种与印刷技术同步发展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在现代艺术语境中,随着数字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发展,版画与印刷品的界限变得模糊。因为版画的可复制性,公众常将其与普通印刷品相混淆,对版画的艺术、收藏和投资价值产生误解。针对这一现象,本报特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代大权撰文阐释鉴别版画的几大要素,为读者提供借鉴。
●拍品欣赏|《大犀牛Ⅱ》
副刊
●艺见|博观约取 融西润中——浅谈王雪涛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启示
在20世纪中国花鸟画领域,王雪涛的艺术之路与20世纪中国画革新发展的时代命运紧密相连,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堪称“融西润中”“古为今用”而达致“独出机杼”的典范,为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萌”文物|三轮铜鸠车:古代“遛娃神器”
在洛阳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件小巧精美的青铜玩具静静陈列——它是1955年出土于洛阳西晋墓的三轮铜鸠车。这件文物因圆润体态与精巧设计,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千岁学步鸭”。
●绘事物语|丹青解暑味:名家画笔下的西瓜
“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当盛夏的暑气蒸腾如沸,蝉鸣聒噪得让人心烦时,一瓣红瓤黑籽的西瓜入口,那份水润与甜爽便足以抚平所有燥热。古往今来,这颗圆滚滚的“夏日圣品”不仅慰藉了凡人的味蕾,更走进了画家的笔墨间,在宣纸上凝结成永恒的清凉。
●新书推荐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闫 君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