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大舞台 沪疆艺同台
“申” 声传千里,艺韵连沪疆
在新疆巴楚的第四天,上海文艺达人们的行程紧锣密鼓——上午深入阿纳库勒乡,下午辗转多来提巴格乡。两场公益演出,同样的赤诚,不同的感动。幕间短暂的休息被达人们用来反复打磨节目,他们依据不同场地特点精心微调,只为将最饱满的艺术热忱与最真诚的互动姿态,毫无保留地献给这片土地上淳朴的人们,生动诠释着“人民大舞台”的真谛。
阿纳库勒乡:镜头里的情谊萌芽
阿纳库勒乡,坐落于巴楚县东部,叶尔羌河沿岸的绿洲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既是当地维吾尔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家园,也是巴楚棉产业与特色林果业的重要产区。田间地头,常能看见各族群众协作耕作的身影;村落巷陌,艾德莱斯绸的斑斓与现代农机的轰鸣交织,绘就着传统与发展共生的图景。
上午的阿纳库勒乡演出现场,一台摄像机意外成了全场焦点。起初,一位当地小朋友只是远远好奇地观望摄制组,眼神里满是对镜头的向往。最终,他攥着衣角,小步挪向工作人员,小声问:“我能试试吗?”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他很快像模像样地扛起机器,步伐稳健,镜头平稳,甚至学着用手势与观众互动。透过他手中的取景框,阿纳库勒乡居民灿烂的笑容、文化润疆工作者专注的身影、上海达人们倾情演出的瞬间,都被一一珍藏。
多来提巴格乡:歌声里的心意相通
午后的阳光洒满多来提巴格乡,这个以手工艺与民间歌舞闻名的乡镇,此刻正被更炽热的情感包裹。作为巴楚的“文化之乡”,这里的土陶技艺、麦西来甫舞蹈代代相传,各族手艺人常聚在一起交流技法,让传统艺术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牛瑞峰老师怀抱吉他,指尖流淌出《稻香》的清新与《后来》的旋律。台下应和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掌声不息,观众的热情呼唤竟促成了一次意外的“返场”。当一位当地观众被点歌名后大方登台,在牛瑞峰的伴奏下引吭高歌时,整个现场瞬间化为歌声的海洋,台上台下心弦共振,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民族大合唱”。这一刻,两地居民在同一个舞台,同一个声浪里,完美相融。
镜头记录下灿烂的笑容与真挚的汗水,歌声传递着深切的理解与强烈的共鸣。这行走的“人民大舞台”,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每一场具体的演出本身。它是人民作为文化交流真正主角的生动现场,是达人们与台上台下、镜头内外共同编织的“同心圆”。在阿纳库勒乡的绿荫下,与多来提巴格乡的歌声里,文化如涓涓清流,润物无声,自然而然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长、蔓延、交融。
每一次的出发与抵达,每一次心弦的共振,都在无声而有力地诉说着:文化润疆的根系,唯有深植于人民并肩同行、心手相牵的沃土之中,方能汲取最深厚的养分,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让民族团结、文化共荣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沪疆情谊,在艺术的纽带中,在人民的舞台上,正谱写着一曲新时代交融发展的壮美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