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南召非遗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践团奏响振兴时代强音

大象新闻记者 魏广宝 通讯员 丁柯艺 郭润宜 安梓煊/文图


一尊大鼓如何擂响千年文脉?一场龙舞如何跃动文化根魂?一块顽石如何镌刻非遗记忆?一颗古牙如何解码文明密码?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深层思考,7月7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法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南召县,在猿人洞广场、云阳镇、石头村、杏花山的实地探访中,触摸非遗瑰宝的温度,探索传统文化振兴的青年路径。


南召龙舞起,跃动百年情

清晨六点的猿人洞广场,鼓声阵阵唤醒了沉睡的山野。实践团成员刚抵达,就被正在排练的南召龙舞所感染,接过龙头比划起来。经师傅手把手教导,队员们的龙舞渐显灵动。此时,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实践团成员郭润宜深有感触的这样说道:“今天体验过后才发现,单是让整条龙动起来就不容易,这和我们平日里学专业要先打好基础是一个道理。队员们也把老艺人讲的龙舞基本功记下,再配上拍摄的视频,和同学们分享。”


云阳铜器响,震撼千年韵

实践团走进南召县云阳镇,探寻大铜器的千年韵味。队员在当地老艺人指导下学习握锤等基础技法。虽铜音时有参差,但队员们兴致浓厚,在锤击声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与传承意义。

非遗传承的关键,不仅是学会技法,更要承袭那份“一锤不够,再锤十下”的耐心。实践队员会将老手艺融入生活场景,以文创产品的形象和大家见面,让铜器的“铿锵声”在新时代延续回响。


石村杏花映,沉淀万古风

走进石头村,青灰色石屋依山而建,石墙、石院、石碾构成的村落肌理,正是央视《远方的家》曾聚焦的传统风貌。队员们记录传统石砌工艺,访谈村民了解村落变迁;在杏花山猿人遗址,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着“一颗牙改写河南史前史”的发现历程。后期将整理资料,梳理石头村和遗址历史脉络,通过短视频进行普及,联动当地开发文旅项目,助力南召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领会龙舞的韵律、感受打铜器的力道,这些都是对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她们深刻意识到,在倡导乡村振兴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青年不仅是非遗的学习者,更是传播者,应广泛推动非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为其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编审:赵勇生】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