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百合花》即将绽放 经典文学跃动舞台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将于8月1日至3日亮相国家大剧院,这部由著名作家王安忆担任编剧、著名编导王舸执导,凝结国内顶尖主创团队心血的诚意之作,改编自茹志鹃同名经典短篇小说,以海派芭蕾的独特语言诠释红色故事,引发观众热切期待。该剧将于7月18日至20日率先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演,目前正处于首演前最后的冲刺阶段。

《百合花》以苏中七战七捷为故事背景,通过当代年轻舞者的演绎,让硝烟里的青春信仰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原著《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1958年发表于《延河》的短篇小说,2022年入选全国高中语文教材。上海芭蕾舞团自2022年末启动创排以来,历时三年精心打磨,将文学的细腻笔触转化为舞台上跃动的生命。

此次创排,从舞蹈到人物形象的刻画,王舸对细节的要求达到了极致。剧中塑造了通讯员、大姐、新媳妇等鲜活形象,编导为人物设计了极具生活化的肢体动作,需要打破多年芭蕾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排练前几个月是最艰难的时期,王舸的示范给了“00后”的上芭主要演员许靖昆以关键启发。“王导演绎的挠头动作透着腼腆,躲闪的眼神里藏着质朴。这些细节让我明白,角色不需要刻意表演,而是找到最生活化的状态。”许靖昆说,编导在动作、神态上融入生活细节,让角色愈发鲜活。

《百合花》中的“大姐”性格爽朗、处事稳重,用她的方式守护着人性中最珍贵的善良。“大姐”的乐观与郭文槿对生活的态度不谋而合,但角色那份细腻的情感觉察却是她需要突破的表演课题。排练中,郭文槿不断尝试放大对周围情绪的感受,当通讯员沮丧时,互动的动作要包含鼓励,当新媳妇犹豫时,眼神交流要传递理解与支持。编导王舸的创排方式,要求每个动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依据,这使得传统的芭蕾表演方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姿态可以不那么挺拔,但情感的传递必须更加精准。

《百合花》中“新媳妇”是战火中江南女子的缩影,她在剧中珍视的那床绣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贯穿全剧的情感纽带,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饰演“新媳妇”的戚冰雪曾以《白毛女》中的“喜儿”惊艳舞台,此次在《百合花》创排中获得了新的蜕变。戚冰雪坦言,这一角色要求演员跳出古典芭蕾的范式,用更饱满的情感、最本真的状态传递普通人的淳朴与真诚,编导对细微动作的雕琢令人叹服,这种严谨帮助她搭建起了通往角色内心的桥梁,赋予角色真实的生活厚度。

主创团队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戏剧性扩充,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增加故事层次感的同时,使剧情更加丰富。“舞剧通过深情细腻的叙事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突出青春的成长历程。”王舸表示,在与上芭演员们不断磨合与交流中,能够感受到大家在人物刻画和表现上迅速成长。


“《百合花》中年轻一代的演员们真挚、可爱又充满深情,在无数次的排练中,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努力化身贴近年代的真实人物,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蜕变。”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说,“当大幕拉开,希望观众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更是那个年代普通人之间最朴素、最动人的情感。”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表示,“《百合花》是我们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原创力作,演员们在一次次排练中越来越融入角色,每一个动作、每一处情感都在反复打磨中愈发饱满。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朵承载着希望的百合花在舞台上绽放,观众们将看到一幅用芭蕾绘就的艺术画卷,那里有最炽热的青春、最纯粹的信仰和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周超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