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赖清德讲话违背自然地理及两岸人文历史的客观事实

中国日报7月9日电(记者 张怡)近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声在所谓“团结十讲”中称台湾“自古以来就有独立生态系”,是南岛语族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说法遭到两岸历史、考古学家的质疑,指责其扭曲历史,试图切断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连接。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在介绍《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考古发现证实,人类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迁徙至台湾岛的历史源远流长,最近就可追溯至数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在此期间,台湾海峡大部分成为陆地,使得海峡两岸的古人类及古动物群可以自由往来。

范雪春说,赖清德用在蔡寮溪发现的长毛象和四不象来认定台湾是“独立的生态系”,这明显违背了自然地理及两岸人文历史的客观事实。长毛象属于中国大陆东北地区典型的猛犸象动物群成员,四不象则是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古菱齿象,都是末次冰期期间,为躲避寒冷气候而来到台湾海峡及台湾地区繁衍生息。

全新世期间,全球气候回暖,台湾海峡被海水淹没,这一状态一直持续至今,尽管如此,海峡两岸的交流往来始终未曾中断。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左)


台湾青年参观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基地

据范雪春介绍,赖清德讲话中的南岛语族后人目前在全球人口已超过四亿,他们分布在世界各个岛屿,包括我国的台湾少数民族。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距今约6000年前的台湾大坌坑文化是最早的南岛语族祖先文化之一,经过二十余年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了台湾大坌坑文化起源于福建闽江口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与平潭壳丘头文化存在高度的相似性。此外,古DNA测序的研究成果也明确地揭示了福建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是台湾地区南岛语族后裔的直接祖先。

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罗莱教授认为,平潭是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向太平洋迁徙的第一块跳板。在平潭发现的壳丘头遗址,距今6500至5500年,展现出一个兼具渔猎和原始农业的典型海洋文化。

“该族群曾在平潭岛长期定居,建立了原始村落,并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由于人口增长,他们开始向外寻求发展空间,最终跨越海峡,首先抵达台湾。”范雪春说。

他指出,海峡两岸的史前先民共享相似的审美理念,诸如陶器上常见的贝齿纹、波浪纹以及指甲纹等装饰图案。壳丘头文化所揭示的众多聚落遗址,以及出土的石器、陶器和海陆生物遗骸等,均展现出与台湾地区史前文化遗存的显著相似性和紧密联系。台湾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多样性,是在大陆地区不同时期的史前人群迁移、参与或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南岛语族的海上扩散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最为伟大的海上移民事件。距今约六千年前,南岛语族先民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向台湾岛扩散。约五千年前,从台湾地区向菲律宾进一步扩张。随后,分为两支,一支往南太平洋扩散,一支向印度洋传播。最终,在大约一千年前,他们抵达了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和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南岛语族的起源及其扩散研究是国际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与南太平洋考古学研究的结合点。

据介绍,2017年至2024年,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基地、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以及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迄今已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近10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台湾的各界同胞5000余人。目前,平潭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壳丘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成为全球南岛语族文化研究、合作与传播的国际交流平台。

来源:中国日报网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