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银发课程
为积极回应社会文化养老需求,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近期携手推出“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计划,为银发群体量身打造读书会、银发课程及征集活动等高品质文化体验,邀请银发观众在文物中看见历史,在创作中表达自我,在交流中感受温暖。
主题:
昆曲体验工作坊——让600年昆曲成为生活新风景
活动简介:
当汤显祖的墨宝遇见青花瓷上的《西厢记》,当作家笔下的昆曲情缘化作指尖流转的水袖——本次工作坊将从上海博物馆藏汤显祖《行书诗卷》与清代青花西厢记故事图瓶出发,解析昆曲与文学、艺术的千年共鸣。
知名作家王小鹰分享《假面吟》创作故事:如何因昆曲领悟“人生如戏”,又如何在戏文中找到写作灵感。 昆曲推广人赵津羽将演绎昆曲“综合艺术之美”:一颦一笑的程式、水袖翻飞的诗意、折扇开合的隐喻,揭示传统艺术中的生活哲学;还将带领参与者学做昆曲手指操与眼神操,在互动中体验“百戏之祖”的至美风雅。
指导老师:
王小鹰
作家,上海文史馆馆员。著有《纪念碑》《你为谁辩护》《假面吟》《丹青引》《长街行》等。
赵津羽
昆曲推广人、昆曲澎派闺门旦传人,上海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主任。近年致力于将舞台上的精致唯美融入到生活中,建立了“昆曲+”的推广理念。
活动对象:
60-75岁观众
温馨提示:参与者请自备折扇一柄。
活动时间:
7月15日(周二)
上午场9:30-11:30
下午场13:30-15:30
※ 上下午场活动内容相同,请勿重复预约。
活动地点:
宁聚里·古北美好生活党群服务站b1融合功能厅(上海市长宁区富贵东路118号)
报名方式一:
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上午场
下午场
开始预约时间:7月9日 08:00
报名方式二:
在“国家艺术杂志”公众号后台报名,报名请注明姓名、年龄、手机号码。收到确认回复即报名成功。
上午场
下午场
开始预约时间:7月9日 08:00
1. 本次活动面向60-75岁银发观众,请务必正确填写长者本人身份证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
2. 预约者请在活动开始前30分钟起,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在相应活动场地门口的签到处签到入场。本次活动在宁聚里·古北美好生活党群服务站b1融合功能厅举行,请留意现场指示易拉宝。
3. 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引就坐。
4. 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 有颜色的饮料不建议带入会场。
6. 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
乐龄行动,有你参与更美好!
红山讲座预约
讲座主题:
龙腾中华 龙汇中原
——辽西玉熊龙太湖玉雕龙和中原龙
讲座时间
2025年7月19日14:00
讲座地点
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
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简介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现象。长期以来,将中华龙的产生,认作为神话。而考古发现则说明,这不是神话,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华龙起源很早,是多地、多元起源。然而,发展至现今的中华龙确是以中原龙演化为主线而发现来的。作为被广泛认同的崇龙尊王的龙文化意识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且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辽西地区和太湖地区是与中原龙文化意识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区域。
辽西地区玉熊龙是如何起源,如何发展的?太湖地区玉雕龙又是如何起源,如何发展的?它们又是如何融会中原?探索这些问题,便于解读形态完美的中原龙是如何形成的。
主讲人简介
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专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中国考古学史、中国古代玉器。曾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中华龙:起源与形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国考古学大事典》等著作,主编《妇好墓玉器》、《玉泽陇西》等玉器展览图书。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开始预约时间:7月8日19:00
1.本次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所有观众需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陪同人员亦需预约。
2.活动前30分钟开始签到,观众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由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b1东入口处通过核验、安检依次进入会场(轮椅观众可从坡道至入口)。
3.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引就坐。
4.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有颜色的饮料不建议带入会场。
6.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
供稿|教育部
初审|石维尘
终审|汤世芬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