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里的河南,骄阳似火,大地蒸腾。空调房的冷气固然解热,但一颗燥热的心,似乎总在渴望更自然、更悠远的清凉慰藉
奔腾的黄河是母亲河,而星罗棋布的溱、洧、洛、淇、济等水系,更是滋养了无数生灵,承载了先民的悲欢离合。《诗经》可考的河流有三十余条,而发源、流经河南的河流,就有十七条之多。
当酷暑难耐,何不让我们循着《诗经》的字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开启一场“纸上消暑”之旅?在那些吟咏河南水畔的诗行里,触摸水流的清凉,感受先民的智慧与浪漫,或许能为焦灼的心田,注入一股穿越时空的沁凉甘泉。
溱洧流韵,浏其清矣:
郑风里的浪漫清凉
提到《诗经》里的河南之水,溱水与洧水(今双洎河,流经新密、新郑等地)无疑是顶流“网红”。它们在《郑风》和《桧风》中频频登场。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开篇“涣涣”,水势盛大、清澈流淌的景象跃然纸上。在溱洧河畔,水流汤汤,波光粼粼,仅仅是想象这画面,视觉上就仿佛感受到水汽带来的丝丝凉意,瞬间驱散了几分心头的燥热。
青年男女手持兰草(蕑),于三月的上巳节相约去洧水边游玩。“相谑”(互相调笑嬉戏)的欢快场景,以及临别时互赠“勺药”(芍药)的浪漫情愫。水,在这里是天然的社交场,是自由与快乐的象征。
溱水,也称潧水,郐水,源于郑州市新密白寨镇鸡络坞,洧水,源出今河南省郑州登封阳城山(五指岭),二者在交流寨村会流后称双洎河,最后注入贾鲁河。 溱洧流域的新郑、新密,乃至整个河南,人们骨子里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情谊的珍视、在困境中寻找乐趣的豁达,或许均源于此。七月酷暑,虽无春日繁花,但那份亲近自然、在水边寻找欢乐的基因,依然刻在河南人的骨子里。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北地的咏叹与哲思
离开郑地的浪漫,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河南水系。洛水(洛河)、在《诗经》中则承载了更多历史的厚重、生活的哲思与情感的波澜。
《小雅·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泱泱”形容洛水浩渺无边,气势宏大,一如千年前的周宣王检阅六军,气势恢宏,福德无疆。这种壮阔的景象,蕴含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站在浩荡的洛水边,个人的渺小感油然而生,暑热的烦嚣在天地大美面前似乎也显得微不足道,心灵能获得一种开阔的宁静与清凉。
洛河源出陕西洛南县西北部,东入河南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至偃师接纳伊河之水,成为伊洛河后东流,到巩义市的洛口,注入黄河。洛河在古代的方位靠南,夏代的二里头,原在洛河之阳。
洛水之畔的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天下之中”。这“泱泱”之水,见证了无数王朝兴衰,象征着王权与秩序,也沉淀了河南作为华夏文明核心腹地的厚重历史感。这份历史的深邃,如同深潭静水,自有其消解浮躁、沉淀心绪的力量。
济有深涉,人涉卬否:
古济水的通达顺应
历史上“济水”是一条有名的大河。在周被列入“四渎”,享受朝廷的高规格祭祀。据《史记·封禅书》:周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即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被列入四大河流,享受周天子的祭拜。
《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济水渡口,“深涉”意味着水深难行。诗中的女子提醒:水深就穿着衣服过河(厉),水浅就提起下裳(揭)。船夫招手问是否渡河,女子却说不。这渡口的场景,展现了古人行路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作为古代“四渎”之一,济水(流经济源等地)是重要的交通水道。它象征着河南作为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人员往来频繁之地。这份“通达”与“顺应”,也是河南风土人情中重要的一面。
淇水汤汤,绿竹猗猗:
淇水之畔的喜怒哀乐
淇河,这条流经鹤壁、以水质清澈闻名于世的河流,在《诗经》时代就承载了如此深刻的情感。它映照出生活的不易,也见证了河南人面对情感挫折和生活艰辛时,那份如同淇水奔流不息般的韧性。暑热难耐时,想想“有岸”的智慧,心也能静下来几分。
《卫风·氓》(节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当爱情消逝,女子归家途经淇水,那“汤汤”(水势浩大)的淇河,打湿了车帷,也如同她汹涌的愁绪。然而,一句“淇则有岸”(淇水再宽也有河岸),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万事万物皆有边界,痛苦也终有尽头。这“有岸”的启示,在人生困顿、心绪烦闷之时,犹如一剂清凉的醒脑汤,提醒我们困境终会过去,心岸可寻。在整篇中淇水贯穿了女子爱情的始终。
《卫风·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卫风·竹竿》是一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而思念家乡的诗歌。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这些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回首往事,思亲怀乡的时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姑娘回忆起过去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淇水、家乡、亲人、亲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
这首诗,正是带着这种感情的波涛而写就的。而如今的我们再临淇水,依旧能被它秀丽的风光所震撼。
结尾:纸上余凉,心向往之:
古今对话与夏日寄语
合上《诗经》,那些吟咏河南水畔的诗句,我们感受到的“清凉”,是“涣涣”、“泱泱”、“汤汤”水势带来的视觉清凉感;是溱洧河畔嬉戏、赠芍带来的心灵愉悦,是洛水泱泱所象征的历史长河带来的沉静与开阔,是淇水有岸所蕴含的面对困境的智慧与豁达以及美好回忆。是字里行间流淌的,中原先民对自然、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与敬畏。这份来自三千年前的“水润”,是文化血脉的清凉,是历史长河的宁静。
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多选择:去三门峡黄河大坝、小浪底水库感受“高峡出平湖”的壮阔与水畔清风;漫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鹤壁淇河湿地公园,看水鸟翩跹,享绿意清凉;或是在洛阳的洛浦公园长堤漫步,看洛水悠悠,思接千载。
这个七月,当热浪再次袭来,我们不妨重新翻开《诗经》,找找那些关于溱、洧、洛、淇、济的诗句。让古老的韵律,如清泉般洗涤心尘,在字里行间寻得一份宁静与诗意清凉。按“诗”索骥,去探访那些依然流淌的河南河流吧!
合上《诗经》,那些吟咏河南水畔的诗句,我们感受到的“清凉”,是“涣涣”、“泱泱”、“汤汤”水势带来的视觉清凉感;是溱洧河畔嬉戏、赠芍带来的心灵愉悦,是洛水泱泱所象征的历史长河带来的沉静与开阔,是淇水有岸所蕴含的面对困境的智慧与豁达以及美好回忆。是字里行间流淌的,中原先民对自然、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与敬畏。这份来自三千年前的“水润”,是文化血脉的清凉,是历史长河的宁静。
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多选择:去三门峡黄河大坝、小浪底水库感受“高峡出平湖”的壮阔与水畔清风;漫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鹤壁淇河湿地公园,看水鸟翩跹,享绿意清凉;或是在洛阳的洛浦公园长堤漫步,看洛水悠悠,思接千载。
这个七月,当热浪再次袭来,我们不妨重新翻开《诗经》,找找那些关于溱、洧、洛、淇、济的诗句。让古老的韵律,如清泉般洗涤心尘,在字里行间寻得一份宁静与诗意清凉。按“诗”索骥,去探访那些依然流淌的河南河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