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不坠“铁云”志——再访陈小滢


古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内容,风靡古今。花木兰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而在抗战时,一位14岁的中学女生瞒着亲友报名参军,抱定抗战杀敌、保家卫国决心的行为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

因修订《闲话大师陈西滢》,2025年6月8日下午,我再次拜访了陈西滢女儿陈小滢。1930年4月21日出生的陈小滢今年95岁,已过耄耋之年的她,和十多年前我拜访她时一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只是前几天刚刚接待过杭州徐志摩研究会的一拨人,累得还没缓过来,只能坐在沙发上。现在的她不是独居了,多了个保姆。

她让保姆给我沏了茶,我们便聊了起来。我向她汇报说,《闲话大师陈西滢》拟再版,需要修订,书中有些错误的地方需要订正。想听听她的意见和建议。她充分肯定了书中对他父亲陈西滢中肯的评价,还原了他谦谦君子的一生。她表示感谢。她也指出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如她父亲病逝,当时她是亲历者,而她母亲凌叔华的言行,她至今还历历在目。她说:“我是父母亲的独女,但我受我父亲的影响很大,更爱我的父亲!”接着,她讲到抗战时,与父亲通信的往事。


本文作者与陈小滢(前)合影

那时,她父亲为了抗战胜利宣传中国抗战的实情,寻求欧美外援,和几位教授经美国到达欧洲,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

陈西滢1943年3月26日出国,辗转各地,于4月27日抵达美国迈哈密,第二年(1944年)3月25日到达英国伦敦。而陈小滢与母亲凌叔华就留在了国内,这便有了父女通信。

当时陈小滢刚满14岁,在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附中学习。从《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下)中陈小滢致父亲陈西滢的21封信中,既可看出当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社会昏暗的现实生活状况,又表达了一个中学生的正义、爱国、不满社会现实的精神状态。


1944年5月19日,陈小滢致父亲陈西滢的信,写的是日常生活的“苦”。陈小滢写道:“有一个噩耗告诉你,你也许不会想到,吴其昌先生死后,萧君绛先生亦相继逝世(本月十四日卒,预备二十一日葬)。武大在今年已死了三个教授了。萧伯伯的死,大家都没有料到,而他的死又是失去了这些穷教授们的一颗救星,以后,大家有病都无法医治了。现在这里的医生,出诊一次竟要六百元之巨,怎么得了!真不能再病了。” “我们现在也很会‘逛街’,放了学就慢慢地走,慢慢地溜(遛)达,看见了糖食店不禁垂涎三尺,我们同学说,只要有一瓶糖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光是白眼看,一辈子也轮不到你吃,除非打完仗……没有皮的炒花生要一百元一斤了。”“我们现在……中午只吃一餐,晚上或白炒一下,或吃稀饭,早上乱吃一点也就够了。”

陈小滢1944年10月12日的信,则写了衡阳、桂平失守的痛。她说:“我想到我们当前的命运,血就往心口喷,泪可是向胸中流。”“我们对不起国家,对不住前线的弟兄!我惭愧没有机会去一心报国,现在看了后方的一切,牌声震天,歌舞声声,囤积之事越来越多,我简直不能忍受下去,同学们的无知,只知唱‘牛郎织女’,讲恋爱,化妆,及一切,甚至连桂林在何处都不知。看了此种情形,我恨不得杀几个人。所以,我说,如果国家一旦用着我时,我一定万死不辞的。我抱定了决心,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生死对于我,是不足为道的。”“爹爹,你不会反对我的话吧。就是为了国家而死,实是最光荣的呢。人生自古谁不死,只要死得光荣。我相信你一定赞成我的,以生命的代价争取国家的生存。我是誓守这信约的。”“这次战事摧残了多少人啊!我歃血宣誓,我一定要做到‘宁死不屈’的地步。”

此时,陈小滢才刚刚到14岁。

1944年12月3日,陈小滢在信中告诉父亲“本月一日,我和玉瑛和衍枝都报名从军了”。她直言决定参军的两个理由:“一方面就是敌人已攻至大寨,昨天听说已到独山。我们的军队步步退却,没有一点力量抵抗。国家的危急就在旦夕之间,我觉得,时已至今,只要是人,有血有肉的,都不能忍受下去,都要拼!国家给予我生命,培植我,到了今日,定还要把生命还给国家,将血肉贡献在她的祭坛上,以生命的代价争取国家的生存。虽然,多我一个人不会有多大效果,但是多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相信。并且,若国家亡了,败了,学问及事业完全废了,并且去,并不一定死,若是死,也是光荣的。”另一方面,她对抗战后方的荒淫无耻、黑暗昏乱的社会,痛恨至极。她说:“就是我们受不了这后方淫靡的生活,这男男女女,这无耻及黑暗,当我入了他们的集团,我就会感到头昏脑涨。若是这样过下去,我相信我会疯狂,会毁灭。他们那些没国家意识的,什么东西啊!”

我说,您那时还写了血书。我从手机里找来她当年签名血书的图片。她提高了声音:“是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国,哪有家?”她停了停,指着“陈铁云”三个字说:“我父亲告诉我‘铁云’是我祖父的字,那时,我不知道,只觉得“铁”更能表现我刚强的性格,‘云’则表现我的青云之志、抗战爱国的决心,所以我就用了‘陈铁云’的名字。”她十分高兴地让保姆小段拿来了当年毕业纪念册,指着给我看:“小莹制,于蜀中嘉州,卅三.六.七”纪念册的寄语中,有的称“铁哥”“莹弟”,也有称“莹妹”“莹姊”的。有寄语曰:“临危心不惧,临死志不屈”,有曰:“努力,奋斗,救中国”。有一位署“瑞祥”的同学写给“铁云小弟”的寄语是“在光荣的和至善的希望里,我们勇往直前,一无所惧。”署名“志琼”的写“给铁云存念”的内容是:“灾难有出奇的价值,不幸乃力量之泉源,我们须要紧张起最大的热情来参与这剧烈的生活锤炼,‘伟大’就是那牢不可拔的工作岗位上渗透了血汗而开出的鲜花。”

陈小滢说:“我的这些同学,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但在国难当头的那时,个个群情振奋,表现出那个时代青年人抗日救国、不愿当亡国奴的精神风貌!”

我禁不住感慨地说:“是的。那时有一批像您这样的有志青年留下了一份可贵的精神遗产!”

不觉,已经两个小时,我起身告辞,并祝老人健康长寿!


路上,我把手机里陈铁云(陈小滢)当年手写的血书誓言图片调了出来,心里默念:

“从此日起我已与中国(中华民族以及全体人民)结褵,合而为一,永远尽忠事他,竭我最大的精力,防止一切罪恶不正,污垢他的面目,将我腕力身体灵魂交付于他,决不将心力分在任何别的人事物事上,为他生为他死,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奠国家民族亿万载不朽之根基,此誓。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亡故之诸伟大魂灵共鉴 陈铁云谨誓 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星期二。”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