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孚王府大门,不少漆皮已脱落。
孚王府东西两路院落加盖严重、电线交错。
孚王府内“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红牌下堆放着大量杂物。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有一座不对外开放的中式建筑群,也是北京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清代世袭罔替亲王府——孚王府。这里曾生活过数代清朝皇室后代,如今在院内居住数十载的近400户居民,即将腾退搬迁。
7月5日,关于孚王府腾退项目的腾退公告发布。这座曾见证清王朝兴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孚王府,正处于腾退倒计时的最后节点。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座有近300年历史的王府,发现此处已沦为大杂院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这里住过什么人?
历经两门王爷横跨近300年历史
孚王府最早是清康熙帝第二十三子爱新觉罗·允祁的府邸。1730年,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去世后,雍正将原怡亲王府改为贤良祠,并将允祁府邸改建赐给胤祥第七子,即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从此正式作为王府使用。而胤祥正是因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被大众熟知的“十三爷”。
1861年,第六代怡亲王载垣被处死,王府被收回。1864年改赐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居住,俗称“九爷府”。继奕譓后,府内又居住过三代4位降格承袭爵位的奕譓后人。
1927年,府邸的最后一位皇族爱新觉罗·溥伒,即著名书画家溥雪斋,将王府高价出售给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部下杨宇霆,标志着皇室对孚王府的使用正式结束。
1929年杨宇霆死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搬入孚王府,后于战乱中撤离,日军占领此地后作为“偕行社”使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孚王府被国民政府改为励志社北平总部,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孚王府成为办公场所,先后被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所属的数个单位使用。1979年,孚王府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腾退公告,如今的孚王府产权及文物管理使用单位共有5家,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资料显示,历史上的孚王府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达4.4万平方米,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中路作为王府的核心空间,共有五进院落,进深达200余米,有宫门、正殿(银安殿)、后殿门、后寝殿、后罩楼等建筑,是王府的礼仪性空间,主要承担办公、议事、祭祀等功能。西路是以合院式为主的建筑,是王府眷属的生活居住区,布局规整有序。东路以排房为主,原为府库、厨厩、执事住所及休闲空间。
如今保护情况如何?
变成大杂院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日前,记者来到孚王府实地探访。从挂着四块出版单位牌子的大门进入,一前一后的两块文物保护石碑映入眼帘。绕过环形花坛来到原王府外门,两侧各伫立一座石狮,足有3.6米高,据说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高。
朱漆红门上纵九横七63颗门钉、5个屋脊吻兽、额枋旋子彩画,无不彰显着清代亲王府的等级。与此同时,腐蚀脱落的漆皮、杂乱的电线、褪色的彩绘,也让这座王府呈现出老旧衰败之感。
记者注意到,王府入口左侧墙上,挂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的牌子。王府大门仅打开右侧一扇,一块标有“办公场所 谢绝参观”的竖牌摆放在入门正中间。正对着的银安殿四周已被脚手架和围挡包裹严实,看不出原本模样。一位女士说,大概今年三四月就开始修缮了,目前院里只有这家单位还在两侧配殿办公。
7月7日,记者以读者身份电话咨询,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仍在该地办公,会等居民全部腾退完再进行搬迁,预计要等到明年。
东西两路杂乱分布着许多平房,各种房屋之间形成纵横交织的狭窄过道,如同迷宫,上面电线盘根交错。记者注意到,老式建筑旁加盖了许多平房,作为职工住房。此后还有部分居民加盖房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且规模大小不一,原本宽阔的孚王府显得狭小局促,原有建筑格局基本被破坏。
2005年,孚王府被北京市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限期整改单位。2010年11月,这里发生过火灾,起因是院内一住户堆放杂物的棚子突发火情,由于通道太窄消防车无法进入,消防员只能从附近消防栓连接消防水带,手持水带进入现场灭火。2015年5月,北京市文物、消防部门联合开启“文物消防安全专项督查行动”,孚王府再次接到责令整改通知单。
在入口处的大门后面,记者发现由北京市东城区防火安全委员会于2022年1月加挂的红牌,指明孚王府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红牌下堆放着大量废弃垃圾桶、麻袋、家具等杂物。
居民生活现状如何?
居住条件一般但生活起居便利
住在东路入口处的徐大爷今年57岁。他说,父亲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20世纪70年代便分房住在这座院里,目前居住的小两间平房共25.07平方米,住着五口人。房门口的空地上,徐大爷搭建起一圈小花坛,茂密的瓜果藤蔓围成一片绿色围墙。
家住西路的55岁张大妈说,父亲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职工,自己在这里出生、长大,如今一家三代六口生活在总面积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父亲81岁了,这里居住条件虽然不太好,但附近就医资源丰富,交通出行、生活起居都很方便,说实话很不舍得离开。”
提及中路的王府正殿,张大妈说,小时候可以随意进出,每每考前需要背书时,就穿过大门跑到东院的后花园里,环境好又安静。后来有一些办公单位在大殿组织活动,十分热闹,再后来就作为办公场所不让进出了。最近,张大妈得知要腾退后,正忙着物色新住处。
近年来,一份关于“孚王府原住民居住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调研的60余户原住民中,对目前居住状况整体满意度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4%,“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的占25%。在对孚王府内居住劣势的选择上,以“院内环境差”和“房屋条件差(质量、舒适度)”比例最高,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57%和41%。
院内的公告栏上,张贴了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的红头文件——《关于孚王府文物腾退项目腾退公告》,指明腾退范围为府内所有居住类房屋。此外还公布了一份有168处房屋承租关系及置换对象的调查认定结果,涉及5家产权及文物管理使用单位。
今年1月9日,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指明,今年东城区将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启动孚王府、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签约腾退等工作。据悉,孚王府文物腾退项目的签约时间自7月14日至8月7日。
2024年,在北京市东城区住建委对北京市政协委员白涛“关于紧急呼吁对东城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孚王府采取抢救式保护措施的提案”答复意见中,表明孚王府项目已纳入第一批核心区文物腾退计划,将按市级任务部署,逐步研究、组织居民腾退置换,尽快恢复和保护孚王府历史风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云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