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国家大剧院
◎潘耕
今年5月底至6月初,国家大剧院精心制作的原创儿童歌剧《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再度上演。这部由编剧董妮、作曲印倩文、导演毛尔南等优秀中青年艺术家联袂创作的作品,自去年7月首演便展现出优异的票房号召力,本轮演出亦收获热烈反响,成为中国儿童歌剧领域的典范之作。
儿童歌剧作品并不多见,能留住孩子目光、经受市场考验的佳作更是凤毛麟角。《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将经典的阿凡提故事与现代儿童剧美学相结合,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艺术风格、观演互动等多个维度上均有创新,实现了经典传承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趣味与思考的有机交融,为当代中国儿童歌剧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经典重塑与人性寓言
《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成功的关键首先是编剧董妮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创新。剧作并未简单地复刻阿凡提这一传统经典形象,而是在向其致敬的基础上,通过“辨真假”的故事母体,设定真假阿凡提两个角色,不仅有效地推动情节发展,而且从这一组核心人物关系出发,构建出富有张力的人物群像。
在经典的阿凡提民间故事中,他聪明幽默、打抱不平,他的机智集中体现在与巴依老爷等权贵的较量上,常用计谋和雄辩化解危机,用讽刺和批判进行抗争。而《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巧妙地将阿凡提的形象由先前的“聪明”转化、升级为“智慧”。在剧中,阿凡提在辨识和揭穿假阿凡提的身份后,对其行为的本质和后果进行了明确批判与训诫:“弄虚作假,捞不到好东西!恶有恶报,恶果总会来临!坑蒙拐骗,终会害了自己!现在你就走,走得远远的,再也不许回到太阳城里。”简洁有力的语言将阿凡提的品格从以往“解决问题”的层面,提升到了“构建道德秩序”的层面,塑造出一个更具示范性,同时也更符合儿童教育理念的真善美的化身。
假阿凡提的人物设定也颇有创意。相比大多数儿童剧好坏人物绝对分割对立的特点,假阿凡提的形象在真实性和丰富性上是有所突破的。他并未将标签化为纯粹的恶人,而是通过他被揭穿后自我阐述式的唱词揭示了人性的差异:“求求你们!我只是一个不怎么坏的坏人,饶了我吧!我就想假冒他,捞点好东西。”这让假阿凡提显现出笨拙与可悲,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让儿童观众借此认识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
《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中的好驴、坏驴是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它们不仅具有功能性和趣味性,而且是真假阿凡提性格的映照和强化。好驴用男中音声部演绎,坏驴的声部在剧本中的设定是“怪声男高音”,表明与主人性格的一致性。
有趣的是,坏驴的心理状态不断发展变化:由起初跟随假阿凡提的快乐无忧,到发现主人欺骗穷人而抵抗和哭诉,再到受到假阿凡提打骂后加入正义的队伍。而且,坏驴没有因曾经的盲从而被彻底放弃,而是改过自新后与好驴、侍卫一起走到观众席间与孩子们互动。假阿凡提的恶行不但被正义战胜,还从其内部瓦解和崩塌。这生动地向观众表明了选择与改过的重要性,以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小国王的形象也是此剧的一抹亮色。“14岁少年”和“昏庸国王”的设定赋予人物行为与身份的反差,从而带来喜剧色彩和成长空间,从他滑稽的扮相和重复的“哈哈哈,嘻嘻嘻”的高音笑声中,便可看出他的昏庸是因年幼带来的天真与不明事理,这暗示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身边须有智者引导的重要性。
可以看到,每一个群像人物都被处理得深入多彩,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寓言式的社会缩影,给儿童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共情空间。
辨别真假与价值选择
“辨真假”是一个世界性的经典故事母题,通过戏剧性反转来展现人类对真相的追求。《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主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将故事从简单的辨别真伪提升到价值选择的高度,这非常符合儿童剧寓教于乐的目的。
该剧搭建了身份辨识的叙事框架,这是最基础的“辨真假”层面。人的“聪明”特质被一分为二成“智慧”与“狡猾”,以此迅速有效地建立了戏剧情境和冲突。然而,剧作并未仅停留于此,而是将这一主题深化为对“真善”与“伪善”的辨析,引导儿童深入思索“真”的价值与“伪”的危害。真阿凡提的智慧用于大爱与奉献,其言行是“真”的表征;而假阿凡提的“聪明”用于私心和捞好东西,是“伪”的体现。这种直接而强烈的对比,使得“辨真假”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游戏,更成为对“真”与“伪”本质的追问与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意义,培养儿童辨别是非的批判性思维。
同所有真正的智者一样,真阿凡提从不在语言中标榜自己的善行,在第二、三场的幕间合唱中,清醒的旁观者赞颂他:“树的珍贵在于结出果实,人的珍贵在于甘于奉献。聪明用于大爱,就会成为智慧,用于私心,真诚会消失不见。”这两句唱词是本剧的核心观念,首先以自然之理类比人生价值,说明了生物界以奉献、利他为宝贵价值的世理,随后辨析聪明与智慧的区别,避免对“聪明”的盲目崇拜。这样直接而富有哲理的价值观传递,使得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象化,并使歌词传达出一种浪漫化的文学特质。
另外,剧作主题还与人类的劳动价值观紧密关联。假阿凡提“想捞点好东西”的作恶动机、“安安心心享乐,吃吃又喝喝,到嘴的羊肉要赶紧吃掉”的人生追求、欺压打骂坏驴的剥削弱者行为,是反创造、反劳动的扭曲价值观。编剧借此批判和否定了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的心理,也让假阿凡提最终落得在哄笑中离场的结局。这与真阿凡提通过脑力劳动与奉献为社会带来积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
沉浸体验与审美启蒙
《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的成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以平等的姿态、艺术的手法,温柔而有力地唤醒儿童内心深处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无形中拓宽了儿童的审美视域。
该剧在歌剧本体元素的运用上,阿凡提的男高音声部,代表光明、崇高与正义,自带英雄气质,使儿童在听觉体验中自然建立起与真理、道德的关联,形成正向听觉符号。与之相对的假阿凡提则以男中音演绎,演员通过音域和音色特征让儿童感知其狡黠与虚伪,避免了成人化的直接灌输,赋予儿童自主观察与判断的空间。
少女帕丽达为救母售卖丝绸的场面,为全剧带来了浪漫的艺术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丝绸不仅溢彩夺目,更承载着千年的传统、人类的劳动与智慧,凝结着劳动价值和孩子对母亲的孝心。“布谷鸟翅膀上的花纹”的诗意描述,有助于儿童进行自由审美联想和对劳动之美的珍视。本剧的舞美设计也可圈可点,布景以童话意境为基调,用简洁的线条、陶泥塑的质感、绚丽明快的色彩和地域生活化的道具,构建了一个寓言空间。这种以非语言符号传达的象征美学,拓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在视觉愉悦中进行深层的联想与思考。
剧作通过多处设计,消弭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一方面,直接问答对话贯穿始终,例如演员在关键时刻会向观众抛出问题:“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阿凡提?”或者邀请小观众一起进皇宫去看看国王的态度。这赋予儿童思考和判断的权利,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故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肢体与情感的互动也至关重要。当王宏伟饰演的真阿凡提第一次走下舞台步入观众席时,许多孩子毫不犹豫地扑向他的怀抱。儿童观众真实的反馈令人动容,这不仅是对故事和演员的肯定,更是孩子们内心深处对善良、正义与大爱的本能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