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晚
唐代,不少诗人在兖州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杜甫父亲曾任兖州司马,年轻时杜甫曾前往探亲,多年后与李白访隐游猎,这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李白仕宦不顺,萍踪不定,安居兖州二十余年,在那里留下了诸多足迹与诗篇。在李、杜之前,有一位大诗人曾闲居兖州多年,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7岁写出了《咏鹅》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被誉为神童。后来,其父被任命为青州博昌县令,骆宾王与母随父北上,在齐鲁大地“奉训趋庭,负笈从师”。没过几年,其父卒于任上,家道中落,生活窘迫。为维持生计,骆宾王与家人移居兖州瑕丘,投靠父亲的生前好友。
二十多岁时,骆宾王多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均落第。唐高宗永徽年间,他获道王李元庆赏识入幕,负责文书工作。李元庆为李渊第十六子,极为赞赏骆宾王的才华,有意提拔他,让其写一封自荐书,希望他自陈所能。性格狷介、自命不凡的骆宾王却耻于自炫,在自述书末尾写下“斯不奉令”,愤然东归。
返回兖州之后,心气颇高的骆宾王隐居田园,耕读自乐,常与友人游历山野,诗酒唱和,歌咏山川风物。在《冬日宴》中,他写道:“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诗里满是超脱与闲适,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只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诗意的田园敌不过柴米油盐,他的生活捉襟见肘,几近断粮。
骆宾王曾向多位官员投书求官,言辞谦卑。在《上兖州张司马启》中,他写道:“直以栖迟五亩,获鹪鹩之数粒;萧条三迳,匮侏儒之斗储。”字里行间,尽显困顿潦倒之态。
他还在写给兖州长史的信中诉说窘迫:“但以容膝一丘,曲阜之瓢遽切;枕肱五亩,成都之壁已劳。担石厌于糟糠,负薪疲于短褐。”几亩薄田,以致食不果腹、家徒四壁,其生存之艰难,已濒临绝境。在听闻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升任新职后,他投书恳请援引,却最终石沉大海。
他也在诗里反思自己,自陈“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才沦落至此,但为时已晚。其间,诗人宋之问来兖州,二人同游齐鲁,结下深厚友情,分别时骆宾王作诗饯别,看着即将远去的挚友,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写下“别后相思曲,凄断入琴风”,少了早期的闲适,多了几分失意和苍凉。
在兖州闲居十多年,骆宾王远离官场倾轧,置身于诗酒田园,在齐鲁儒风浸润之下,将田园风物与人生况味引入诗歌,诗文创作迎来高峰期,既有隐逸风范,也有人生抒怀,其中不乏名篇,诗风刚健质朴,又直抒胸臆。
高宗封禅泰山,骆宾王受齐州父老推举,作骈文表奏,即《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他又向齐州官员去信求官,得以进入朝堂,担任奉礼郎。此后,他一度被排挤出长安,远征边塞,写下“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诗句,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先驱。
后来,他担任过长安主簿、临海县丞,因多次上书弹劾武则天而遭诬陷,以贪污罪名入狱,后在扬州参加徐敬业讨武叛军,起草《讨武曌檄》。兵败后,不知所踪。
据记载,中宗复位后,命郄云卿搜集骆宾王诗文,辑成十卷,盛传于当时。序言中称,骆宾王与卢照邻、杨炯、王勃文词齐名,海内称焉,号为“四杰”。有意思的是,为骆宾王整理文集的郄云卿,也是兖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