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羊毛毡,“拿捏”!



在刚刚过去的联合国宪章日80周年特别活动上,纽约总部会场中的非遗毛毡作品,引发了各国使团代表的热切讨论。它们柔软温暖、灵动质朴,用艺术的语言,无声传递着和平、包容与团结,令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面孔,不禁浮现出一致而温暖的笑意。


活动现场

这些造型萌动的毛毡作品,正来自联合国青少年公共艺术项目“连接——非遗点亮未来”的30位中国小艺术家们之手。


该项目以非遗毛毡为媒介,致力于全球青少年美育关怀。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纽约办公室(UNITAR-NYO)、国际艺术与文化研究院(IAA)、上观新闻联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策划,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解放文化传播中心、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和上海马利画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施。

何以“连接”?在该项目发起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主任金江波教授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价值与未来理念的传递;项目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让世界感受非遗的永恒活力;同时赋能全球青少年,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跨文明对话的新生力量。


“公共艺术是一种柔性的外交。它让我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无需言语就能够相互交流。”在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日80周年特别活动现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纽约办公室主任、国际艺术与文化研究院主席马克·苏哈索向与会嘉宾分享道。


活动现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纽约办公室主任、国际艺术与文化研究院主席马克·苏哈索致辞。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全球合作项目主任阿明·梅沙阿勒也深受这些毛毡作品的鼓舞,他说:“当年轻人被赋予传统的技艺与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他们所创造的成果将远远超越个体之和。在制作羊毛毡的过程中,那根旋转的线不仅仅是材料,更是流动的信息……”。


而在同一天,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与光明网主办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金江波被评选为“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这一国家级荣誉,是对他十余年间在研培教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国际传播及社区参与等领域做出的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其以跨学科思维系统性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路径的肯定。


“连接——非遗点亮未来”项目是在公共艺术关照社会公共问题方面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金江波相信,当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创作最终汇聚于联合国舞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关于艺术教育公平、文化可持续传承的全球性实践,展现了公共艺术在促进文化理解、激发社会参与中的独特价值。



活动现场

原标题:《小小羊毛毡,“拿捏”!》

栏目主编:王娜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乔梦婷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09日 21:0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