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泽民心 “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的多维实践

人民网记者 朱虹

眼下,在成都的乡村与社区,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实验正在悄然发生。首批7个“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如同文化驿站,将戏曲、摄影、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嵌入基层土壤;60余场专题课程浸润社区,30余场惠民展演辐射城乡,数十名文艺导师的深耕细作,催生出一批饱含地域特色的原创作品。

走进邛崃市固驿街道的川剧工作室,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雄带着孩子们练习变脸;在都江堰壹街社区的音乐课堂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赵迎用流行歌曲串联起中老年人的声乐梦……这些文艺工作室并非简单的教学场所,而是以艺术为媒介,重构城乡文化生态的“孵化器”。

文艺IP塑品牌 原创作品显特色

“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通过“一社区一特色”的工作室布局,让文艺创作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以文艺导师张亚婷的舞蹈课程为例,张亚婷老师独创的“三维创排法”——基础训练、情境演绎、队形编排的系统教学,将蜀地民间舞的“颤膝摆胯”动律与桃花主题完美结合,最终形成的《桃花幺妹》不仅是一支舞蹈,更成为龙泉驿文旅融合的鲜活名片。背后“从生活中来,到舞台上去”的创作理念,正是“乐动蓉城”IP的核心价值所在。


“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表演。受访者供图

截至当前,张亚婷已在山泉镇开展11次专业课程。她认为,“乐动蓉城”工作室通过三个维度重塑了当地艺术生态:首先是专业资源下沉,以科班师资破解乡镇舞蹈教学“非专业化”困局,将规范课程送入社区;其次是普惠服务创新,通过政企合作降低门槛,让中老年群体和留守儿童都能接触专业艺术,弥合文化资源获取的不平等;最重要的是激活社区文化活力,打破广场舞的年龄壁垒,吸引多元群体参与,让群众舞蹈从“大妈专属”升级为全民艺术。这种“专业引领+普惠共享”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基层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平台建设筑根基 人才培育谋长远

“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基层文化供给的生态模式。与传统“一次性演出”的文化下乡不同,7个特色文艺工作室通过专项建设基金和成果奖励机制,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培育体系。都江堰壹街社区的音乐工作室依托市音协资源,将流行声乐教学常态化;金牛新桥社区的摄影工作室则通过老照片征集、手机摄影课等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影像档案库”。

这种平台化运营模式,实现了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质变飞跃。其中,基层文艺人才培育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支撑。赵迎的11次声乐课程不仅传授技巧,更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教学法,激发学员创作出《成都好巴适》等原创作品;张亚婷的“角色塑造”体系则培养出一批兼具表演与创作能力的社区文艺骨干。

“艺术教育是唤醒对美的感知力。”正如赵迎所言,这种培育理念让各工作室陆续孵化出一批批“文艺积极分子”。当声乐班学员自发组建社区合唱团,当摄影爱好者主动策划主题展览,“善始善终”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这正是“乐动蓉城”最珍贵的成果。

惠民展演全覆盖 美育体系初成型

本年度活动以“全域覆盖、精准供给”为原则,将文化惠民辐射至成都23个区(市)县。30余场展演中,既有专业院团带来的高品质演出,也有社区群众自编自导的“草根春晚”。蒲江箭塔村的儿童绘本展、崇州元通古镇的书画展等静态展示,则拓展了美育的多元形态。


“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授课。受访者供图

赵迎说,他的教学计划源于对社区人群的深度观察:“中老年人对生活的理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然契合,我的课程就是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唤醒艺术的共情。”这种“生活化艺术”的理念,让壹街社区的居民从好奇旁观变为主动参与,甚至自发创作了原创歌曲。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可触摸、可实践的日常。

这种“专业引领+群众参与”的模式,正在形成独具成都特色的社区美育体系。舞蹈工作室的“沉浸式创排”、文学工作室的“乡土写作工坊”、曲艺工作室的“非遗体验课”,让艺术教育突破了课堂界限。目前,各工作室课程参与人数超过上万人次,印证了美育体系的蓬勃生命力。

在超大城市治理的语境下,“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提供了一种柔性方案。它用艺术激活社区自治活力,用审美重构城乡关系。这些工作室既是文化普惠的末梢神经,也是创意经济的潜在节点。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