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于2025年4月26日至5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是迄今为止李学明艺术最全面的一次展示,赢得美术界的广泛赞誉。为总结此次展览的成功经验以及意义,由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美术馆个展回乡座谈会”于6月18日下午在济南南郊宾馆举办。山东省市文化界近30位专家高度肯定了展览的成功经验和李学明的艺术成就,并围绕李学明的艺术品格、艺术成就、艺术个性及其对当代艺术界的影响进行了交流讨论。本公众号特刊发座谈会部分嘉宾精彩发言,以飨读者(按发言顺序排序)。
座谈会现场
何思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学明的艺术创作根植于深厚的齐鲁文化传统,也汲取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养分,同时饱含着对时代、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的感悟和真挚的情感。他的画作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高古的格调、深邃的意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他笔下那些充满童趣、乡愁和生活智慧的题材,可以说是以简驭繁、以线写意、以墨传神,在看似平淡朴拙的笔墨间,蕴含着无尽的生机、诗意和哲思,真正体现了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艺术至境。所以这种意无尽的境界,正是李学明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卓越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
张帅(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今年2月,李学明以荣聘教授的身份全职加盟山东大学,将他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中华美学的执着追求,毫无保留地融入山东大学的艺术教育事业当中。先生不仅积极参与艺术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指导研究生潜心学术、探索创新,更是以实际行动推动山东大学艺术学科立足齐鲁沃土、勇攀艺术高峰。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生动诠释着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他的艺术成就和家国情怀,传承着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三大基因,为山东大学艺术教育事业和艺术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当前,艺术创作正经历深刻变革,李学明的作品在这一文化语境下展现出独特价值。首先,他的创作扎根本土文化,体现出深厚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其次,在身份标签化的当下,他的作品回归创作本源,探寻人的初心与精神价值取向。第三,他以知觉先于理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体现原生态的人生思考,始终坚守艺术最珍贵的“第一印象”,用实践展现了艺术的本质力量。
张望(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学明作为山东画家,凭借深厚的艺术实力赢得全国广泛认可,其成功源于坚定的文化自信。他虽扎根山东,却从不局限于地域身份,而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展现出当代艺术家的高度。他的作品多以家乡为主题,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坚守,正是这种自信支撑着他持续创作并走向成功。李学明不仅是个体成就的代表,更成为山东艺术界的骄傲。
张宜(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长期以来坚持“推老带新”的工作方向,旨在梳理美术历史、传承齐鲁文脉,推动山东美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李学明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其个人成就的展现,更应成为山东美术走出去的典范。他的自信与深厚学养,代表了齐鲁文化在全国应有的声音。希望借此契机,激发老中青艺术家思考,共同挖掘具有齐鲁符号的艺术力量,推动山东美术与全国交流。作为后学,我多次与李先生交流,深感他不仅是一位画者,更是行者、悟者、觉者。他潜心艺术,参悟传统文化,追求“真人”境界,体现出深厚的哲学与美学修养。他对乡愁与民俗的执着,对精神栖息地的追寻,展现出如庄子般“眼冷心热”的决绝与超脱。他坚守初心,是真正的艺术践行者,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馆长):李学明是我十分敬重的艺术前辈,其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集中展现了他对传统中国画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发展。首先,他的作品题材多元,既有宏大主题如《沂蒙丰碑》,也有生活气息浓厚的小品,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其次,其绘画风格质朴清新,融合童趣与文人意趣,既接地气又富有书卷气,体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审美境界。最后,在笔墨技法上,他线条简练有力、墨色通透干净,尤其善于运用留白,体现“计白当黑”的传统美学理念,将笔墨升华为哲思表达,达到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艺术高度。
张宝珠(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学明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我与他相识40多年,见证了他从起步到成熟的整个艺术历程。他的每一场展览我都曾观摩,也一直在研究他的作品。多年来,他始终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与绘画风格,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画作用笔简练、用墨精练,善于将民间元素与乡土气息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体现出深厚的生活根基与文化积淀。更为难得的是,他的作品蕴含儒释道精神,在给人以启发的同时,也传达出其独特而深沉的艺术理念。细细品味,他的画作意韵悠长、生动传神,许多题材源于儿时的记忆与故事,经过提炼后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令人敬佩。
沈光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学明的绘画之所以能获得广泛认可,根本在于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真”与“养”。“真”,是性情的质朴与纯粹;“养”,则是艺术与人格的深厚积淀,这正是其艺术成就的根源。首先,是生活之养。他的作品多源于童年与成长经历,尤其是对劳动者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表达出一种干净、真挚的情感,画面充满生活的温度与记忆的厚度。其次,是绘画自身的蒙养。虽然齐白石对其影响深远,但他并未停留于模仿,而是在构图、笔墨与形式上形成独特风格,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面貌。再者,是他对书法美学的融合,特别是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画作线条沉稳有力,毫无炫技,尽显本真。最后,是文学之养。李学明勤于阅读与写作,将生活中的感知与思考转化为文字,深厚的文史修养也提升了其画作的格调与精神内涵。
杨枫(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我与李学明相识40年,亲眼见证了他对绘画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从早期从事插图、连环画创作,到后来专注于传统艺术研究,他始终坚定地走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
他为人质朴真诚,情感细腻而丰富,是一位极具人文情怀的艺术家。他对故乡的热爱深植于心,并通过作品不断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回馈与精神寄托。这种真挚的情感,也使他的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艺术不仅打动同龄人,也受到不同年龄层和社会群体的喜爱。因为他用画笔描绘出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唤起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回归,带来温暖与慰藉。
韦辛夷(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学明的《山房杂记》既有《世说新语》的雅趣,又有蓝田画马的意蕴,也有张岱《破颜集》的诙谐,但归根结底,它是“学明”的书。我从中找到了一个密码——“千秋如对”,他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名山大川、家乡小溪、深沉乡愁对话,最终在70岁时走进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具有标杆意义的展览。这不仅是一次个人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群体代表的发声:代表山东美术界、高校艺术力量,在全国舞台发声。我想为“千秋如对”对一个下联:“一念归常”,表达他对艺术初心的坚守,也体现其精神归宿。
梁文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文人画自元代赵孟頫、徐渭、八大山人等大家逐步走向成熟,强调避世与雅趣。真正实现突破的是齐白石,他将文人画世俗化,赋予其烟火气,又不失文人气,实现了文人画的现代化转型。而李学明则在齐白石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展了文人画的表现力,无论是题材还是当代性上,他都融入了西方构图节奏等元素,使画面更具现代张力。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形成“新文人画”群体,虽曾有贡献,但因学养不足、题材狭窄等原因逐渐式微。相较之下,李学明的艺术体系更为厚重全面,琴棋书画兼备,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既有民俗精神,又有乡土气息,在烟火气中透露出文人气,难能可贵。他个人即构成一个完整的文人画体系,体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整合能力。
曾先国(青岛画院名誉院长):李学明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获得巨大成功,根本在于作品本身过硬。他以深厚的学养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观众与专家。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平台,汇聚顶尖艺术家,没有真才实学难以立足。而学明凭借多年修炼,展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力与鲜明的个人风格,代表山东赢得广泛认可。所谓好画,必须有难度、有深度、有个性。学明的作品生活化、乡土化,却充满文人气,笔墨语言强烈独特,在全国范围内都极具辨识度。他擅长表现大场景群像,人物神态各异、生动自然,展现出高超的造型与构图能力。不仅人物画出色,山水、花鸟皆精,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实属难得。
其画作境界开阔,寥寥数笔便意趣无穷,尤以“意无尽”展名体现他对艺术的直觉与感悟。他以书入画,文人气息浓厚,令人深受启发,堪称当代文人画的典范。
于明诠(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从文人画传统来看,自王维以来,历经千年,文人画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陈师曾提出的“人品、才情、学问、思想”四大要素,至今仍被广泛认同。李学明老师虽早期参与过“新文人画”展览,但他的作品更贴近传统文人画精神。其书法用笔受金农、齐白石影响,构图讲究留白,题跋与线条多用篆籀笔法,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
与李老师交往多年,深感其谦和儒雅、低调内敛,却格调高远。他近年出版的三本书中,读书笔记以文言文写成,可见其常年潜心书斋,将学养与思考融入画作,既有才情,也有思想深度,这也是他能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展并获得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
李兆虬(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在杭州全国手卷展上,李学明的作品展现出卓越的整体叙事能力,与多数拼接式创作不同,他的手卷如长镜头般富有节奏,情节完整、章法严谨,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这种能力源于他深厚的连环画功底与多年艺术积淀,才得以举重若轻地驾驭宏大画面。
当前写意画已日渐式微,青年画家普遍转向新水墨或工笔方向,复兴大写意缺乏现实基础。在时代转型之际,我们更应珍视李学明先生这样坚守纯粹本心、追求深远意境的艺术家。其作品不仅是技艺的高峰,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值得被隆重礼赞与传承。
臧文涛(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学明老师的绘画广受赞誉,而我近日细读其文集《七梅山馆小辑》后,最深的感受是“文、人、画”三者的高度统一。这套由《月是故乡明》《画余闲话》《山房杂记》组成的文集,展现了他为人为艺的“真”与“痴”。他的文章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真情流露,自然流淌。《月是故乡明》以乡愁为主线,可作其绘画的精神注脚;《画余闲话》凝聚创作心得,堪称“武功秘籍”;《山房杂记》则以文言写就,继承张岱小品之风,精巧耐读。
更重要的是,他的画来自“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的完整路径,善于在生活中、阅读中积累素材,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画。正如他在《人与画》中所言:唯有以赤子之心,用朴实语言倾诉生命体验,方能动人。李学明的文、人、画,皆达此境,令人敬佩。
王经春(山东美术出版社编审):李学明的画作内容极具感染力,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童年记忆中的老人、童子,以及春节放鞭炮、中秋赏月等民俗场景,唤起观者强烈共鸣。他以独特笔墨语言精准传达生活韵味,风格鲜明、意蕴深远。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李学明无疑是当代山东乃至中国人物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令人由衷敬佩。
卢洪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我与李学明相识50年,观其成长历程,深感他是中华文明的践行者与传承者。此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令人震撼,展现出他深厚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底蕴。在我看来,他不仅是大画家,更是用行动传承文化的“行者”,为当代文化传承树立了典范。他的作品早已超越“诗画交融”的表层表达,融入人生百味——苦涩、芳香、孤寂、呐喊皆在其中。他性格刚烈,却因学养深厚而谦和内敛,将锋芒藏于笔墨之间。正如刘巨德所言,从他的画中能读出骨子里的坚韧与风骨。
宋丰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明是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根植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生活中的点滴——祭祖、团聚、孙辈欢笑,皆成为他艺术的源泉。他以“家”为根基,延伸至对国家与人民的情感联结,使作品具有广泛共鸣。在艺术表现上,他融合民间造型的夸张与概括、构图的简约与朦胧,形成独特风格。他继承齐白石、金农等大家传统,又以朴素笔墨打破文人画与现代审美的隔阂,在造型、色彩、意境上达成高度统一。其古代题材作品之所以富有时代感,正是他在传统中创新的结果。这场展览的成功,是其艺术积累与情感深度的必然体现,也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回应与文化的担当。
张锦平(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站在李学明老师的画作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宁静质朴的童年。他的作品以乡村生活为底色,描绘骑肩的孩童、休憩的老者、田间劳作的农民、月下游戏的孩童,充满温情与诗意,唤起人们对亲情、乡情和传统生活的深切记忆。他笔下的瓜棚豆架、纺车锄头、瓜果梨桃,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倍感亲切。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些画面依然能唤起内心深处对纯真味道的怀念,如诗般沁人心脾。无论是宏大场景还是生活细节点染,李老师都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视角,展现平凡岁月中的坚守与温情,传递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郭英培(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首先,做人是为艺之本。李学明老师具备孔子所言君子“三德”: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既有儒雅风范,又亲切可亲,言语间充满智慧与启发。其次,他对“创新”的诠释令人深思。他的创作并非刻意求新,而是扎根传统、集古之大成,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独特面貌,真正做到“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最后,他的画作不仅有诗意和意境,更有思想深度。作品蕴含情节与情绪,与古代经典如《采薇图》《夜宴图》一脉相承,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高度,令人敬佩。
刘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李老师的作品体现了造型、图式、色彩、技巧与格调的高度统一。其造型大朴大拙,富有表现力;图式语言独特,展现出时代性的视觉叙事;色彩运用丰富而精准,强化了乡土情感的表达;技法上融合传统与当代,形成鲜明个人风格;整体格调高雅,令人回味无穷。他不仅是学院教授、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文化担当的学者。他的乡村题材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农耕文明印记的文化自觉传承,是连接传统与现代、面向未来的视觉教材。
李恩成(山东画院专职画家):“意无尽”这一命题,可概括李学明艺术的深邃内涵。20多年前,我初访其画室,他讲述“叱石成羊”的典故,而今观其画作,正是以笔为鞭,将平凡生活化为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精品,实现化凡为奇的升华。李老师在山水、花鸟、人物中融会贯通,形成独具个人风貌的文人画体系。他打破绘画与文学、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以真挚情感赋予作品永恒魅力。随着传统生活环境的消逝,其所绘乡情、乡愁也将成为难以复制的文化记忆。
李玉旺(山东画院专职画家):从传统、生活、当代与情感四个维度来看,李学明老师的作品根植传统,融汇文人画精髓,既有深厚功底,又有创新精神;创作源于生活,乡土题材充满真情实感,极具感染力;艺术表达富有当代性,在构图、留白、形式探索上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审美;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饱含情感,无论是文人意趣还是乡情描绘,都直击人心,提升艺术境界。李学明老师为人谦和、学养深厚,是艺术与人格的典范,令人敬仰,期待未来能继续向他学习。
韩斌(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关于“中国画该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问题,李学明老师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他以“向后看”的方式前行,深入传统、回归内心,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追求。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向内深挖、向后溯源,才能真正激发出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李学明老师用一生践行这一理念,为我们带来一场深刻的精神盛宴,令人敬仰。
沈凤国(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老师的画作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每当我感到疲惫时,他的作品总能带给我深深的慰藉和沉浸式的体验。
我把李老师的作品总结为八个“极”,其中最突出的是其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他不仅擅长写意人物画,更是在笔墨间传达出“大写意”的精神内核。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其艺术成就:“全”体现在修养全面,“深”代表深耕传统,“正脉”则强调其艺术之路始终恪守正道。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李老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当代中国画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方向。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黄家馨、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