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LABUBU穿上宋锦高定,年轻人把非遗玩出圈

“哇LABUBU也穿上非遗定制了”“这红绣耳环也太美了”……最近,“紫金奖”创意设计周的非遗市集上,各类刺绣文创火出圈。95后苗家姑娘不远万里带来的红绣作品,拾玖手作坊携LABUBU宋锦娃衣线下面基,观众们连连感叹“这届非遗年轻人的脑洞可真大!”文创设计似一把钥匙,为传统非遗技艺打开了一片新领域。


妈妈总说“绣花难当饭吃”

她却偏要把红绣带出大山

苗族红绣耳环、蝴蝶妈妈吊坠、苗绣手环手链、红绣绣片、锡绣相框画、手工蜡染单肩包……这次非遗市集上,一抹热烈而奔放的“红”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红绣。



来自贵州剑河县柳川镇的95后苗家姑娘杨秋菊是一名红绣爱好者。“红绣就是长在我生命里的。”杨秋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从小穿妈妈缝制的红绣衣裳“踩歌堂”,芦笙声里的红彤彤是她对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妈妈总说‘绣花难当饭吃’,可我看着寨子里的阿婆们日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渐渐被一种紧迫感击中。”

于是,大学毕业后的杨秋菊选择留在村里,跟着母亲和寨中巧手阿婆潜心学艺,“我懂苗话,听得懂古歌里的传说,能解读红绣纹样背后的深意。”如今的她跟着母亲和寨中巧手阿婆潜心学艺,更怀揣着朴素的愿景:“要是靠绣花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谋生,娃崽们就不用当留守儿童了。非遗不能只活在文字里,得让它盘活日子。”


杨秋菊介绍,在苗族红绣技艺中,染布工艺、数纱刺绣等技法面临失传的技法,接下来,她将邀请绣工好的奶奶、阿姨一起,用数字影像进行讲解记录绣法。

除了红绣相关,这次非遗市集杨秀菊还带来很多苗族特色的文创产品。

其中,最特别的是银冠冰箱贴,把苗族姑娘沉重的银帽子,浓缩成掌心大小的精致小物。在设计每件文创产品时,杨秀菊都会将古老图腾的寓意附在产品介绍详情里。她说:“希望未来能设计出更多生活化的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把红绣带出大山。”

LABUBU穿上非遗高定

观众围观为传统文化惊叹

“LABUBU,LABU,LABU,LABUBU。”这段时间,可爱的森林精灵LABUBU席卷网络,主题曲魔音灌脑,圈粉了无数粉丝。为了让自己的“娃”更与众不同,娃衣开发成了文创领域的黑马赛道。当传统非遗相遇可爱萌“娃”,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市集上,拾玖手作坊带来的马卡龙五福星娃衣,精美的做工加上锦缎的豪华,吸睛程度直接飙升,围观的、拍照的、打卡的、购买的,娃衣们直接迎来它们的高光时刻。


拾玖手作坊主理人彧彧介绍,这一系列国风娃衣使用宋锦制作,衣服的款式参考传统服饰的样式,款式形式则以LABUBU尺寸为原型,但如果有相同大小的娃也可以穿着。


“比如这款限量版超豪华的喜神套装,包含了喜袍、儒衫、诃子、花冠船帽和短靴,融入了很多传统元素,这套服装以大红为主色调,为所有期待爱情、享受甜蜜的人们带去好运,祝愿喜结良缘、幸福美满。”彧彧说,陆陆续续他们还做了不少尝试,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于是他们制作了《长安的荔枝》版娃衣,穿上小斗篷、骑上“骏马”的LABUBU,别提多好玩了。

作为一家专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高端手作品牌,拾玖手作坊主要以做高级成衣定制为主要业务,在日常开发和研究中式服饰时,他们一直在思索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于是,在当下中国潮玩出海的热度下,就有了做这个服饰的载体。

“我们希望看到我们的作品后,能够让更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感。以便我们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彧彧开心地说,开发娃衣真是意外之喜,从打样到发布小红书笔记,到粉丝反响热烈进而系列开发产品线,LABUBU的宋锦娃衣已经有了十几款了,无论是作为礼物还是自我收藏,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珍贵的记忆。

拾玖手作坊的小伙伴们希望,未来能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这种魅力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圈,用年轻的血液带动古老文化的持续脉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裴诗语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