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穿越时空,真理力量历久弥新。日前,“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在上海巡展,共展陈展品近400件,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珍贵文献集中亮相。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终身学习、笔耕不辍。如今留存的马克思文本,大体上可分为六类:一是专著,如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二是政论小册子,如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三是新闻报道,如1853年出版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四是手稿,如《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五是笔记,如1850—1853年作的《伦敦笔记》;六是信件。前三类于马克思在世时公开出版,后三类则在日后问世。
马克思的中国论述散落在这六种文本中,最集中也最丰富的是新闻报道和政治评论。其中,仅1852年至1862年,马克思就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以中国为主题的文章14篇,还有涉及中国的文章摘录9条,另有一篇1862年马克思为维也纳《新闻报》太平天国专题所撰写的文章《中国记事》。
马克思关注中国、撰写中国专题文章,与这一时期的历史条件及其革命理想密切相关。19世纪,欧洲各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以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辟原材料市场和商品市场,逐步在世界开展殖民活动。中国是殖民主义浪潮中继印度之后的重要一环。在相关的新闻写作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尤其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早在1850年,马克思就指出中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在理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在实践上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社会运动将对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产生间接影响。他强调,有一个事实毕竟是令人欣慰的,即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中国)被“带到了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1853年,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两级相连”原则: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中国)目前所发生的事。
近代以来,正义的反抗侵略和非正义的殖民侵略、“进步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前资本主义”两组对子,呈现出交叉的复杂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表述就是,在这次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在道义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上的错位,驱使马克思作出决断。他猛烈抨击欧洲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行径,同情被殖民压迫的中国人民,高度赞扬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每一个公正无私的人在仔细地研究了香港英国当局同广州中国当局之间往来的公函以后,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是在英国人方面。”他坦言,“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而且,“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真是讳莫如深”。
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也直言不讳地剖析,“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由此,马克思提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不过,马克思也深刻意识到,英国的殖民侵略和商品输入并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革命,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效果甚至还不如印度,连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商品生产都未能瓦解,更别说输入现代科学和政治原则。他甚至毫不客气地揶揄:英国人凭着自己作为当地最高地主的地位,能够破坏这种土地所有制,从而使一部分印度自给自足的公社变成纯粹的农场……在中国,英国人还没有能够行使这种权力,将来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马克思进一步得出结论:殖民侵略中国产生的效果成了双输。就英国而言,对华贸易遭受损失,内部政治趋于反动;就中国而言,社会经济基础未被动摇,起义并未演变成社会革命,资本主义大工业也没有传播到中国——英国至少在印度修了铁路。
总体看,中国问题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它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按照自身需要为自己创造新世界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促使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到《资本论》写作时期,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理论,证明资本主义只能吸纳而无法消灭前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彻底消灭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殖民主义甚至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统治阶级合作,不触动旧的统治秩序。
由此出发,我们在今天就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对于殖民地国家、前资本主义国家、后发国家,尤其是对于中国的重要历史意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张嘉璈)
原标题:《学林随笔|马克思笔下的中国》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张嘉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