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著作极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三十多种,代表作有《我城》《飞毡》《白发阿娥及其他》等。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深远。1999年,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获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我读高中时,有一次将要放国庆假,老师交代全班同学回家想办法借下一学期的课本——那时候我们的高中就很卷,学期才过半,一学期的课已经讲完,总要提前找人借课本。我去一个熟人家里,主人抱出一大堆书,有中学教材,也有《大学语文》。翻到最后,我除了要借的书,还带走了一本墨绿色封面的“当代文学教程”。这不用考试的书读起来蛮有趣味,翻到“港台文学”部分,白先勇、三毛、金庸的名字是早就熟悉的,却是第一次见到“西西”。因为好奇,名字就记得牢。
后来读大学,我和邻座的同学传阅一份席殊书屋读者俱乐部做的《好书》杂志。那一期刊有《亚洲周刊》评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书目,我们用笔一一勾画哪些书读过,哪些没有读。《我城》当然在没读过的少数书行列,而且,西西的作品一个字都没看到过,真是说不出的遗憾。
2001年6月,刚上班不久,和我们的编辑部主任周老师去赤峰出差,没有直达的车,要在北京转乘,有半天的等待时间。我选择去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看书。在三联二楼的一个展示台上,并放着好几种香港文学研究社的旧版书,竟然有西西的《交河》。挑了半天,选出品相最好的一本,去问价格,才五块钱。几乎不敢相信是真的。只顾拎着装书的塑料袋打车往北京西客站赶,一路上心情愉快地和司机师傅聊天,走了半程,才发现背包还寄存在书店。掉头回去再回来,车费花了好几十元,竟也不十分心疼。
《交河》大约出版于1981年,是一本散文、小说合集,为刘以鬯主编的“中国新文学丛书”的一种。那套书的作者包括杨绛、陈映真、唐弢、师陀、端木蕻良、罗洪、白先勇、夏志清等,体裁也不拘一格。此前不久,买过“新世纪万有文库”中林以亮的《文思录》,其中有长文《像西西这样的一位小说家》,是一篇很好的西西导读。林文引用了西西的散文《造房子》,《交河》中便收了这一篇。所以在三联翻开那本小书,又亲切又兴奋。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已有的《交河》,和林以亮文章中详细介绍过的《哨鹿》,还有《我城》,我并不知晓西西还出版过别的什么书。2003年之后,我差不多每天都在天涯社区读书版闲逛,还发了求购西西著作的帖子。有人贴了一连串西西的书影,都是台湾洪范的版本。与一位香港的网友联系,请他陆续代购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胡子有脸》《故事里的故事》《哨鹿》……现在想起来价格还挺奢侈的。
2007年有一段时间,常替同行前辈古剑先生在天涯社区贴图,古先生在写“作家题赠本”故事,很多网友追着看。大家也时常“点题”,记得我有一次回帖说请古先生写西西的题赠本,顺便说了几句自己买西西作品的故事。接下来有一位素不相识的网友讲,可以帮我把西西的书补齐。后来知道这位朋友是台湾诚品书店的罗小姐。不久,我收到了十四册西西,装满一个纸箱子。每本书都用牛皮纸袋独立包好,再放入箱子码整齐。这些书里,有早期香港素叶版的小说集和诗集,其中《春望》还是西西的签名本。
2008年,郑州举办全国书市,认识了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工作的雷淑容老师,聊天时提起,内地还从没出过西西任何一本书。她们江苏文艺社有一个女作家散文系列“百合文丛”,感兴趣的话可以选一本。我找古剑先生要来西西电话,特意给手机开通了香港长途。那天中午打过去,一开始像是保姆接的电话,很快转给西西本人。说明缘由,她讲,所有的书都交给洪范打理版权了,要出得由叶步荣先生同意,她不好过问。又试着要通信地址写信详细说,她告诉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地名“土瓜湾”。写了两三千字的信,还特意通过word转成繁体,(后来想她其实应该很熟悉简体字),两周后回信来,结果也是一样的,表示感谢,但还是没办法授权。
两三年后,有一天雷姐突然发来一幅请朱赢椿先生设计的《缝熊志》封面。西西的简体字版终于来了,经由雷姐之手,让我既高兴又羡慕。再后来,其他出版社也出了《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2011年,雷姐要去深圳参加西西的“熊展”,我提前寄去几本西西的书请她代求签名。在现场,她发来短信,说西西看到自己的旧版小说很高兴,又说,“她还在《哨鹿》上画了一只小猫啊”。
西西原籍广东,生于上海,1950年随家人到香港定居。她在香港受中学教育,后入葛量洪师范学院接受师资训练。毕业后任教于小学。1979年,香港一度因教师过多,教育署准许教师提早退休,西西提出申请获准,从此专心读书、写作。作家的创作,总有个人的投影。略带一点八卦的心态,把作者和作品结合起来“索隐”的话,我想,《碗》一篇里的叶蓁蓁是很接近西西本人的。叶蓁蓁也是师范毕业,后来也不再继续教书了,在同学梁美丽眼中,“既然进入师范受过专业的师资训练而不把才能贡献给社会是辜负了社会的培养以及浪费纳税人的金钱的。……是逃避责任的,是不爱社会、不爱人类、不合作、不合群的,是自私的”。
“不合群”、“自私”的叶蓁蓁,有富贵、优雅的梁美丽永远不可能体会的快乐:
“阳光延续地照在草地上,上午与下午之间并没有分界,我坐在公园椅上一面吃一个干硬的面包,一面看一本书,这一年内,我看了很多的书,比我以往许多年内看的要多,我想我是快乐的。四周的树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有一片树叶落在我的头上,我从它的模样寻找到它的母亲,伊的名字是七星枫,伊使我抬起头来,向高处看,向远处看。我仰望树,仰望天空,我看见了没有翅膀但会飞翔的云层。”
西西作为作家,好像始终是纯粹而天真的。她患病后,右手无力,通过做手工进行康复训练。她学习缝制熊玩偶,把一只只玩具熊命名为庄子、嵇康、司马迁、陶渊明、曹雪芹,后来又出成书——《缝熊志》《猿猴志》。人生中的意外,被她巧妙地变成写作的素材,以“随遇而安”的态度坦然接受。2022年12月18日,西西在医院安详离世。以“素叶工作坊”名义发出的讣告称,“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像她这样一位作家,恐怕真的不会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