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象·中国当代诗歌巡展(第16期)


诗象·中国当代诗歌巡展(第16期)

本期登场诗人:朱剑、西毒何殇、四面来峰

月下

文/朱剑

记得那晚

我在自家小区散步

抬头看见

楼宇上空的

圆月亮

接下来我发现

不是自己

在走

是月光的

鼠标箭头

在移动我

朱剑,“70后”,口语诗代表诗人,被誉为“短诗王”。诗歌代表作《磷火》《陀螺》《南京大屠杀》等流传甚广。


农事诗•夏天到沙地干活

文/西毒何殇

夏天到沙地里干活

记得带两颗生鸡蛋

浅浅埋在沙土里

干活干到脚底板发烫时

刨出来

就着军用水壶里的绿豆汤

当午饭吃

不老不嫩溏心的

有天中午

我的祖父

唉声叹气回来

说没吃到午饭

问他原因

他说干活太入神

忘了刨鸡蛋

等想起来时再去看

只剩下两个空壳

鸡蛋不知什么时候

变成两只小鸡

结伴跑掉了

西毒何殇,后口语代表诗人、小说家。主编《口语诗》,“口语诗是一种世界观”的提出者。


一朵花是如何欣赏到自己的美

文/四面来峰

当你俯身弯腰

靠近它

欣赏它的美丽时

你的双眼

就被它临时征用为

两面清澈的镜子

四面来峰,本名龙剑锋,生于1969年10月,江西高安市人。口语诗爱好者,傲夫诗社成员,公众号《四面来峰不是四面来风》主理。


主持人语:

最近几个月我在做一件事情,因为做了二十多年小说编辑的缘故,我在线上开了一个类型小说的写作课程。其实在准备开这个课之前,甚至在刚开始备课的时候,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会选一首诗来讲故事写作中的“拐点”。

我选的那首诗就是上面的这首《月下》。第一次读到的朱剑的诗究竟是哪一首?是他最有名的《磷火》,还是《陀螺》?我现在已经忘了,毕竟时间太久,我们认识都有二十年了,第一次读他的诗只会更早。但我有印象,最初读朱剑的诗就是被他诗中某种突然到来的转折打动。这种转折对于小说来说,对于故事来说,就是拐点。就是一个正在发生中的事情,突然呈现出来了另外的一种面貌,甚至指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我当然是在多年之后明白这一点的,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同时也就明白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开阔——它在饥渴地吸纳。

当然,这么说又显得我狭隘了。不仅是中国当代诗,当下的文学和艺术,都在追求融入更多“杂质”,以让自己产生全新的蜕变,甚至变成跟以往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东西,甚至可以因此抛弃掉原有的那个“油腻的自己”。

我想到在某一期的《在岛屿读书》节目中,苏童在谈小说时说到过这种感觉,他称之为“突袭感”。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比单纯的“拐点”还要精准。无论是小说中,还是诗歌中,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时候我们会被这种“突袭感”击中。当这种感觉到来的时候,相应的作品也已进入了一种全新之境。上面这三首诗都是如此。

我们的人生有时也会被突袭,但这种突袭带来的常常是无奈。假如我们遇到的每一次突袭都只会把人带入到更美好的境地就好了。可人生不是事先写好的游戏程序,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并期盼着新拐点的到来。

张进步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