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7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画院主办的“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回溯”为主题,以学术性和文献性为主线,通过优秀作品与历史文献的结合,梳理和总结其43年来的学术成果,系统呈现了广州画院学术传承的历史脉络,在回溯历史与开拓创新中展现其持续发展的创作活力与时代生机。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汇聚了广州画院资深画家、在职画家、青苗画家的70余幅精彩佳构,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特别呈现了刘仑、陈永锵、张绍城、方土等历任院长的院藏作品,全面展现了广州画院多元化的创作面貌和艺术探索。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广州画院的艺术担当与创新精神,又彰显着其学术体系的建构方向与中国画创新探索的艺术追求,既是广州画院发展历程的艺术见证,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开幕式上,原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宣布展览开幕;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瑾妤,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主持。
开幕式嘉宾合影
董伟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马锋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何家英,中共广州市委原常委、警备区政委谈世国,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姜宝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赵建成,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唐勇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荣宝斋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唐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陈风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教授岳黔山,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许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夏荷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部副主任石岩,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元,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裔萼,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君、油画所所长赵培智、版画所所长沙永汇、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教学培训部主任邱雷,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王东辉,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石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阴澍雨,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郭宝君,北京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买鸿钧,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沈兴,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党总支书记、馆(院)长张之军,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刘毅,浙江画院(浙江书法院)副院长余宏达,成都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李志权,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韩非,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文利,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王绣,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美术馆(洛阳画院)负责人张建京,广州画院副院长罗玉鑫,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画院画家罗寒蕾,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刘吉,成都画院艺术创作部主任段庆源、副主任朱迪,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刘墨,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处处长张扬,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交流处处长石勇,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原主任尚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常欣、杜浩,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金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花鸟画所原副所长陈鹏,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曾三凯、苏睿,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关系部副主任晏晓斐,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张立柱、高卉民、李晓军、林容生、孙震生、郭子良、王永亮、卢志强、党震、徐冬青、任赛、任军伟、朱其、赵际芳,艺术家叶丽美、金纳、赵建军、姚鸣京、王晓霖、怀一、徐卫国、方政和、于理、袁玲玲,《人民日报》人民网高级记者钱晓鸣,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美术专委会执行会长董智慧,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丛、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骆雪,广州画院创研部主任陈川、典藏部主任刘晟、副主任邝以明,广州画院办公室副主任崔皓,专职画家李夏夏、李志国、郭楚开、肖洒等出席开幕式。
刘万鸣致辞
刘万鸣在致辞中表示,广州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孕育了众多艺术大师和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自1982年成立以来,广州画院始终坚守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发展理念,将岭南艺术的哲学精神和融汇古今的理念推向新的高度。本次展览生动展现了传承有序的艺术生态和蓬勃的艺术活力。特别是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以下简称“青苗计划”),为年轻画家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平台,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美术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国家画院去年发起全国画院文献展览,旨在推动全国画院在互学互鉴中不断进步。广州画院的此次展览作为该项目的首个实践成果,展现了多元的风貌、广博的视野和活跃的氛围,不仅实现了艺术语言的互补,更促进了文化精神的共振,有力地推动了南北艺术界的学术互动,为参与项目的其他画院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
宋陆京介绍展览情况
宋陆京在致辞中感谢中国国家画院提供的重要平台。作为广州画院自1996年在北京举办“96广州画院院展”以后,近30年来举办的又一次晋京汇报展,本次展览既是对广州画院43年发展历程的梳理,也是对其艺术成果的集中呈现,精选自1982年起的43年间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入选的艺术佳作。同时,展览还呈现了青苗计划的成果,在广州画院原院长方土的带领下,与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实施的青苗计划已成功举办四期,共招收680名学员,他们创作的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达95幅。希望青苗计划未来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助力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刘瑜梅致辞
刘瑜梅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画展以“回溯”为主题,汇集了广州画院资深画家、在职画家、青苗画家的70余幅佳作与170余件珍贵文献,这既是一次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也是一场连接南北的文化盛宴,为促进南北艺术交流交融架起了新的桥梁,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的青苗计划已经从岭南的一个角落走向全国舞台,成长为艺术森林中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也成为中国美术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亮点。“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今年也将在广州开幕,我们将把握这一重大机遇,让幸福广州、活力广州、世界广州的文化影响更加鲜明,为广州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撑,为中国美术的百花园增添更多的岭南色彩。
王瑾妤致辞
王瑾妤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向画展开幕致以热烈祝贺。她说:“广州画院作为南粤美术的中流砥柱,43年来秉持开拓创新精神,深耕岭南,创作了大量融合岭南特色与时代风貌的作品,为美术事业注入活力。本次展览在多方指导下,以历史文献和艺术精品展现广州画院的发展脉络与岭南美术历程,诠释岭南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同时,青苗计划学员为展览注入青春活力,成为广东美术界的重要力量。同时特别感谢青苗计划总召集人方土先生,期望广州画院以展览为契机,继续攀登艺术高峰,创作更多时代佳作。”
董雷主持开幕式
43年来,广州画院历经六任院长、三代艺术家的薪火相传,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如今“一院三馆”的崭新格局,广州画院始终以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为根基,通过创作实践、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学术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持续为岭南艺术的当代发展注入动力。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精选了广州画院自筹建以来的重要批文、院刊、作品集等文献资料,以及大事记、业务成果的相关照片、视频等,集中呈现了三代艺术家的心血结晶。
展览现场
为进一步升华展览主题,开幕式后特别举办了“回溯中的前瞻:美术创作‘湾区经验’的未来价值”研讨会。研讨会由陈明作为学术主持,许俊、王发荣、张之军、余宏达、刘墨、裔萼、高天民、王瑾妤、朱其、王聪丛、骆雪等理论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讨论。此次研讨会立足岭南、放眼湾区,不仅为促进南北艺术对话提供了新契机,更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艺术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展现了岭南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探索。
研讨会现场
据悉,展览展期为7月1日至7月7日。
展览现场
编辑 | 张婷婷
摄影 | 侯昱佑
制作 | 闫 君、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