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莫砺锋的读者,能察觉他的“台风”在变。
二十年前开始上《百家讲坛》,他常一手拄桌,一臂摆出,腕骨如剑镡:
说到功名利禄之于魏征,他把手一挥“这个是次要的”;讲解杜甫咏怀贾谊,他闭目耕手“寥落无其人”;谈起白居易如何进谏,他右手掐成剑指“当面指出唐宪宗的错误”……
这两年再听他的讲座,你会发现无论站着还是坐着,老先生总愿意左右搭手,绷成一张反曲弓:
聊辛弃疾“志怀报国”,他左手搭右腕、掤捋挤按;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十指扣、沉丹田;特别有一次,上课趣谈,他双掌合十,笑称走神的学生是替东坡居士“种地去也”……
课堂上的手势,或许只是无意识的动作,没什么必然性,但却巧合地照见了这位76岁学术大家,“外家横练”到“内家内观”的既视感。
第十五届江苏书展,莫砺锋很“忙”,但因为“内外兼修”,故忙而不乱:7月3日上午,他主讲“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第一场,下午,他参加《诗意人生》的新书分享活动;7月4日上午,他出席《白居易十讲》新书发布,下午,他要再谈“千古风流陆放翁”……
第一场活动以“千年文脉与万里长江”为题,传的是“心法”。如大江东去,杜甫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到江汉平原,诞生了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长江下游,宽阔平稳,于是有了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其中,合参悟、觉悟、证悟的过程。
第二场分享《诗意人生》,分享的是诗词的“桩功”。古诗词的“桩”: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轼、侠士辛弃疾……而“扎桩”的过程,就是感受他们诗性与人格双重丰碑的过程。恰如莫砺锋所言:“我本是个俗人,但我在农村的茅檐下结识了上述大诗人,他们在冥冥之中引导着我的人生轨迹。”
第三场“十讲”白居易,谈的是“发力”。活动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白居易看似‘通俗’,深究其笔意,颇有幽邃曲折之处!状如洒脱,细品其人生,亦怀入世不平之心。”既像是出仕,又像是退隐;既不是忙忙碌碌,也不是无所事事,或许,所谓“中隐”就是一种“化劲”,恰似推手的“不丢不顶”,在庙堂与江湖间守中定轴。
第四场,再论陆放翁,最后传的才是“拳脚”。陆游在72岁那年曾在梦中作诗说:“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莫砺锋坦言,作为陆游的崇拜者与研究者,自觉有责任瞻仰这位风流人物的“多种面貌”。“儒学为本”是敛锋,“爱国歌吟”是养刃,“诗家三昧”是拳脚立魄……
除了四场线下分享,他还有一场线上直播“莫砺锋讲唐诗课”,5场活动,似打通奇经八脉的“周天运转”,76岁的“白发学者”精神头依旧,收势定乾坤。
或许,真正的大家从非固守书斋的塑像,而是以身为鞘的活剑,千年诗魂炼作丹田气,万里文脉纳入经络图。
场馆外,金鸡湖的粼光泼上书页,墨香散落,诗在诗行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