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村民争吃簸箕炊。北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威 摄
6月30日(农历六月初六),合浦县白沙镇澎江海村迎来一年一度的 “吃新节”。这一延续近300年的独特民俗,成为村民庆祝新稻丰收的文化图腾。
“吃新节”是澎江海村区别于周边村庄的独具特色的庆祝丰收的节日。
当日上午记者走进澎江海村,村庄已浸满米香,家家户户泡新米、烹鸡鸭、备猪肉,为祭祀忙碌。据村中长者廖长喜介绍,自乾隆年间先祖从广东遂溪迁居于此,围海造田、拓荒耕殖,便以六月初六为节,感恩自然的馈赠。
廖长喜告诉记者,每年的这一天,澎江海村群众均似过年一般,家家户户都要回到本村庆祝新谷(米)的收获。
中午1时,传统仪式庄严开启:新米炊成的饭食与簸箕炊,伴以鸡豚熟馔,敬献社坛与祖先。爆竹声震四野,宣告人与土地的契约续写。夜幕垂落时,全家围坐共飨丰收宴,稻浪翻涌的喜悦在唇齿间流转。
廖长喜介绍,农历六月六日“吃新节”的风俗,在古代的中原地区早已有之,该村流传下来的“吃新节”习俗,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
这座148户近千人的滨海村落,曾自力更生、围海造田,将 “一片汪洋”化为千亩良田。“吃新节”不仅是中原古俗的岭南遗珠,更是拓海精神的鲜活见证——在咸风中播种,于潮汐间收获,代代恪守“战天斗地”的生存哲学。
澎江海村过吃新节必吃的簸箕炊和其传承人廖长保夫妇。北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 威 摄
今年,该村“吃新节”中重要的食品簸箕炊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村还计划将本村独有的“吃新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带动本村对虾和青蟹养殖产业的发展,帮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