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俄、澳等国的游客在上海外滩迎着朝霞学习绸带舞龙,当意大利视频博主穿上舞狮服装扎起了马步,当土耳其女孩亲手将草本材料填入香囊……中国非遗正在征服全球粉丝。
他们从好奇到痴迷,从“看不懂”到“学不会不罢休”,这场跨文化的体验,到底有多香?
意大利留学生Nicole:
外滩观景舞绸龙
Nicole在外滩体验舞龙。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伴着晨曦,龙腾外滩舞龙队的阿姨爷叔们来到外滩观景平台。他们手中的绸缎龙身翻涌如浪。
常有来到外滩观光、锻炼的外国友人投来好奇的目光,也想体验一把,纷纷加入舞龙的队伍。
“这是龙头、这是龙身,抓住手柄,慢慢转圈!”虽然语言不通,但在阿姨爷叔热情的教导下,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Nicole很快就能上手了。她甩动起红色的绸龙,手腕一抖,身体顺势而动,金红相间的龙首便在空中划出饱满的弧线。“这是我第一次舞龙,太神奇了!我相信每天坚持,一定会很健康!”Nicole兴奋地说。
俄罗斯留学生吴礼妍:
昆曲听着“酥酥的”
吴礼妍在中国大戏院听昆曲。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来自俄罗斯的吴礼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她最近在中国大戏院欣赏了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演绎的《牡丹亭》《雷峰塔・断桥》等经典曲目。
演出给吴礼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昆曲听着“酥酥的”,演员的唱腔和动作一直在流动当中,服装特别美,很精致。
这并不是吴礼妍和昆曲的“第一次接触”。在接受采访时,吴礼妍说:“我们在学校里上过《江南文化专题》课程,授课老师会唱昆曲,教了我们几句。”
但是,课堂上听几句总不过瘾。吴礼妍说:“中国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艺术是需要亲自去体验和感受的。刚好中国大戏院有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的演出,我就去听了。”
意大利视频博主阿雷:
舞狮得学真功夫
阿雷在上海三林镇龙狮会馆学习舞狮。图片来源:@京城小雷 个人帐号(小红书)
来自意大利的视频博主阿雷从小在米兰长大。每年春节,米兰华人街上都会有舞狮表演,给阿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雷说:“现在来到中国了,我当然要好好学习舞狮表演!”
去年底,他便来到上海三林镇的龙狮会馆,跟着当地舞狮队的师傅学习真功夫。
接过狮头,阿雷发现了其中的一个奥妙——狮头里有一根绳子,用来控制狮子的眼睛眨动。经过一系列练习,阿雷汗流浃背,不由得感叹:“能够真正地学习和体验舞狮超酷的文化,我真是太开心了!舞狮非常有中国文化特色,既有艺术的传承,还有运动的力量。”
土耳其女孩司娜:
香囊藏着中国智慧
司娜在用铜秤称量制作香囊的材料。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端午节,一批外国友人来到位于杨浦区的敦煌当代美术馆,围坐于弥漫着浓郁中草药香气的工作台前,观看荣庆堂传习人以独门针法演示香囊制作技艺。
外国友人对香囊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人小心翼翼地用铜秤称量药材;有人学着师傅的样子将药材倒入药碾研磨;还有人拿起针线,边缝合香囊套,边往里仔细填充香粉。
来自土耳其的司娜深有感触地说:“香囊里不是简单的香气,中国人把智慧都缝进了布里。”
摩洛哥小伙凯利尔:
皮影戏蕴含历史文化
凯利尔向松江皮影戏第七代传人唐家昌学习皮影戏。图片来源:松江区融媒体中心
来自摩洛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凯利尔早在读中学时就在电脑上见过皮影戏。那生动有趣的画面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勾起了他浓重的好奇心。
日前,凯利尔来到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泗泾皮影戏传承人唐家昌交流,近距离感受这项非遗的魅力。
“学习松江皮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皮影融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间智慧。”凯利尔说。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体验、学习中国非遗技艺——从书法、剪纸到古琴、京剧、川剧变脸、皮影戏等。他们不仅自己沉迷其中,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吸引全球网友围观。
非遗的“出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表达。中国非遗正在慢慢成为“世界语言”。它藏在指尖陶泥的温度里,藏在皮影戏的光影交错间,更藏在每一次“原来中国传统文化这么酷”的惊叹中。
新民晚报 王慧
实习生 陆忆凡
上海滩上洋掌柜(ID:shyangzhanggui)编写
原标题:《新民侨梁| 从好奇到痴迷,爱上中国非遗的老外直呼“好神奇”》
栏目编辑:梅璎迪 文字编辑:张家愉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王慧 陆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