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鲜活的社区生活,“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成果展开幕

近日,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主办的“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成果展在景城邻里中心拉开帷幕。展览集中呈现了在过去两个月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近400位社区居民参与开放调研与艺术工作坊的共创成果,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社区生活画像。

艺术作为显影剂,捕捉社区生活的“八点半以后”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于2025年4月正式启动,以苏州工业园区湖东景城社区、湖西新城社区为样本,以参与为核心,以艺术为媒介,试图深入社区肌理,通过每一位居民创造的自身故事,勾勒社区独特的精神画像,重新发现和共创城市的文化图景。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近400位社区居民参与两场“社区调研开放日”及四场“费纳奇镜艺术共创工作坊”。在调研活动中,美术馆设计了多组投票展板,观众可以通过贴纸投票的方式进行互动,从自我认知、社区认识、日常的时间感受、空间体验以及个体对艺术的主观感受等多个维度展开回应,并分享对生活与社区的感知与体验,使得隐藏在“八点半以后”夜色下的丰富内涵得以彰显。在“费纳奇镜艺术共创工作坊”中,美术馆通过十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拆解居民的业余生活,邀请居民从自身经验中提取图像与故事,并将这些业余生活瞬间转化成动态的视觉叙事。


费纳奇镜之所以被选为本次共创的媒介,正因其运作逻辑贴近真实生活的节奏: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而是由日常瞬间构成的“片段”,是多重状态的并置、循环与交错。这也回应了苏州当代美术馆开展社区艺术实践的初衷:借助生动且真诚的艺术表达,美术馆与民众一起重新思考日常生活的价值,回应社区居民对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深层需求。


展览现场:无边界的社区艺术能量站

此次成果展,以“生活日记”“社区MBTI”“八点半后的时间”等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以视觉可视化的方法,展示了美术馆在过去两个多月的社区实践中收集的居民共创成果,共计182件作品(包括画像片75件、转盘作品31件、生活日记45份、创意动画伞31把)。这些来自非专业视角的艺术实践,为社区个体提供了一条真实表达生活经验与情感记忆的路径。

在开幕活动现场,苏州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罗杨认为,美术馆不仅是艺术殿堂,更应是连接社会、服务公众的文化枢纽。“八点半以后”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让艺术成为催化剂,让居民成为自身故事的讲述者,让那些隐性的社区纽带变得可触可感。项目也是对美术馆已收官的“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的核心理念——“走出围墙,主动与本地观众相遇”的延续与深化。


社区居民代表史保利作为活动参与者分享了他的体验和感悟。他认为,“八点半以后”项目用接地气、零门槛的方式,拆除了艺术与社区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居民日常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让每个人的“费纳奇镜”都能够转动起来。

开幕式现场,两位“社区画像师”为观众现场定制个性化的创意肖像,邀请更多社区居民成为“社区艺术画像”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所释放的价值,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社区故事的叙述者与塑造者,让个体在彼此的倾听与共创中,重新发现社区的温度与可能。


专题讲座同步开启:探讨美术馆在文化生态中的有机角色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苏州当代美术馆“右岸讲堂”特邀人类学学者、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晓阳带来了专题讲座《立足地方和社群:美术馆与区域艺术生态》,分享有关社区艺术活动的案例与理论思考。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作为苏州当代美术馆进社区的实践活动,为在地居民构建了一个表达、分享与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未来,美术馆将通过更多活动拓展在地共创的深度与形式,探索兼具多元性与在地性的文化实践路径,推动城市文化的更新,让城市精神光谱在日常叙事中持续生长。

据悉,该展将于苏州工业园区景城邻里中心(九华路65号)一楼中庭持续展出至2025年7月6日,每日9:00-21:00免费开放,无需预约。配合成果展出,美术馆还将推出系列线上活动,敬请关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

(主办方供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