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杰丨寻绎先贤踪迹 聊作古今同观

谢权熠先生是绍兴书法界的青年才俊,最近写了一本历史类文化随笔《风流在兹》,他找到我,想让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办一场读书分享活动,我当然十分乐意。因为是在沈园分享,故我自作多情地延展了分享主题“非遗里的陆游”,以为这样可更符合非遗协会的主办。但当我细读谢权熠的文字,品味那些时空交汇处的文化叙事时,我发现那“自作多情式的延展”肤浅了,因为书中所透出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流在兹》一书只有七万四千字,这部看似轻灵的随笔集,实则是以沉着的笔触勾勒出了江南文化版图上渐次消逝的人文坐标。作者游走于鉴湖孤山之间,以徐生翁的枯笔、赵之谦的篆刻、徐渭的狂草为导航,在历史褶皱中打捞文化记忆。这种书写不是简单的怀旧凭吊,而是一场以当代知识分子身份展开的文化考古,在青石巷陌间追寻先贤的雪泥鸿爪。

胡可先、周启成、刘正成、周祥林等一众名家联袂荐书,其中梁慧星教授称其“有史家风度”,我想绝非溢美之词。书中《因树书屋旧主人》篇考辨周氏兄弟遗迹,将鲁迅《朝花夕拾》的童年记忆与实地踏勘相印证;《东湖居士》追溯陶浚宣筑园始末,援引光绪年间《会稽县志》与当代口述史互证。这种严谨的考据态度,使文化随笔突破了抒情散文的藩篱,呈现出学术论文的肌理。作者对《敕赐改广福寺记》残碑的释读,更展现了青年学者难得的文献功力。


作为书法实践者,谢权熠开辟了用书法视角解码文化的独特观察路径。《旧王孙的逸士笔墨》从溥儒“渴笔皴擦”的技法切入,剖析遗民文人的精神世界;《文长先生》以徐渭“狂草乱石”的笔势,解读这位越中狂士的生命律动。这种以艺术语言反哺历史叙事的尝试,恰如作者所言“书法是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在笔墨氤氲间破解文化基因密码。

尤其值得我们读后沉思的是,谢权熠对消逝景观的抢救性书写。他在后记中沉痛提及“不少古迹在文章写就后灰飞烟灭”,使本书具有文化方志的紧迫性。《范家残垣“无双谱”》记录即将拆迁的明清民居,《山门》追踪荒寺残碑的流徙命运,这些文字如同为消逝的文化景观拍摄“遗照”。作者采用“在场写作”方式,将田野调查的现场感熔铸于文本,使随笔成为流动的文物保护档案。


2025年4月29日,在沈园举行的《风流在兹》分享交流会

在短视频解构深阅读的时代,谢权熠这种沉潜的地方性写作尤显珍贵。作者拒绝时文的浮华矫饰,以《过三山》的素描写真传承陆游的家国情怀,借《蒋庄》的马一浮旧居追慕士人风骨。这种写作姿态,恰如书中所记徐生翁“独守寂静”的艺术坚守,在喧嚣中守护文化净土。周启成教授誉之为“存亡继绝”,正是对其知识分子文化担当的精准概括。


何俊杰会长在分享会上发言

《风流在兹》最动人处,在于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丁家山下的遥想》让康有为的变法壮志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忧思共鸣,《云门何曾寂寞》使智永的退笔冢与今日书法生态形成互文。这种“古今同观”的叙事策略,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智慧长河。作者穿行在鉴湖烟雨中,以当代人的生命体验激活沉睡的文化记忆。

读《风流在兹》,不仅能触摸到绍兴古城的文化脉动,更能感受到一个年轻学者守护文明薪火的热忱。谢权熠以笔墨为舟楫,载着我们穿越千年文脉,在历史与现实交叠处,见证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或许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生动的实践——不是将文化遗产制成标本供奉,而是让它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里重获新生。


2025年5月1号《绍兴日报》报道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我还有三点启示:

其一,非遗保护需要“在场性”传承。谢权熠先生12年实地踏勘形成的文本,展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真谛——让文化遗产回归生活现场。书中对徐生翁故居、笔花书院等30余处文化遗存的记录,正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

其二,文化传承需要代际对话。我们欣喜地看到,“80后”学者自觉接续文化薪火,用年轻视角解读历史掌故,以当代语言重述先贤智慧,这种“青春化”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机。协会将持续搭建平台,鼓励更多青年才俊加入文化守正创新行列。

其三,城市文脉需要立体书写。本书突破方志体例,融合田野笔记、艺术评论、历史考据,开创了“行走的文史”新范式。这种创新正与绍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建设理念深度契合。


2025年4月29日参加分享会的代表合影

感谢谢权熠为消逝的风景建立文字纪念碑。这种跨界的文化担当,正是当代知识分子最珍贵的品格。期待更多同仁加入这场文明守护的接力,让风流永驻兹土。

(作者系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

责编:李一珊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