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当艺术走出象牙塔,将这样赋能天津的未来!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日子。

在原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的津一·park金四车间里,1000多件作品通过书法、装置、雕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正与日光共舞——它们来自天津美院授课教师的教案和课徒稿,同学们游戏化学习解放天性的创意表达,还有各类拓展性的创作和临摹作品。


6月21日开幕的《一脉:天津美术学院书法通识课》,是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书法通识课改革的首次社会亮相。从中国美院跨媒介的破壁,到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的拓荒,再到天津美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全球首创,这位自称“六边形战士”的教育家,始终在触碰、突破、指引新艺科的内涵边界及发展方向。


天美为何要在大一新生中开办书法通识课?

中国的艺术教育该走向何方?

当艺术走出象牙塔,

如何照亮城市的未来?

6月22日天津新闻广播《Hi天津》节目,主持人赵敏专访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畅谈艺术如何赋能城市,如何为中国艺术教育树立旗帜。



以下为节目访谈实录

01

书法通识课——点燃血脉,重塑教学

作为海河青年艺术季的系列活动,《一脉:天津美术学院的书法通识课》展览主要以书法通识课上师生的传统临摹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临习于历代书法名家,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更能一睹中国书法的美学风尚。



四大版块

“一灯不灭”版块呈现教师课堂使用的教案、课件以及授课过程中的示范手稿,同时也有展示学生的临摹作品。展现教师与学生在书法学习中的共同成长;

“一画开天”版块以趣味创作为主 —— 通过轻松有趣的形式,作品突破传统书法的严肃氛围,激发参与者的创意表达;

“一通百通”版块展示突破传统书写范式、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生作品。选择形式上别出心裁、书写不拘古法、能够表达学生思想的新式书法作品;

“一脉相承”版块以传统书法为核心,展现师徒传承、流派沿革或文化脉络延续,意在体现本次书法展览对传统书道的继承和临习。

下面跟随邱志杰院长,到展览现场一探究竟:

赵敏

从力主为天美全体大一学生开设为期四周共计64课时的书法通识课,到看到学生们课程结束后的1000多件作品,您的感受如何?

邱志杰

从给他们上课到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三个惊喜:

第一个惊喜是学生们的能力,他们有的第一天就能写得非常好,当然美院的学生画过素描,有造型能力,不是普通人,但是好的程度确实非常令人惊喜,展览现场两米大的字一点都不怵,一上来就能写,在以前,都要训练很多年才有胆气和胸襟敢去写这么大的字;


第二个惊喜是学生们的热情。年轻人的热情、激情,只要你把他们引向对的地方,他们能够爆发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书法这种古老雅致的艺术和津一park工业遗存这种宽敞有点破的空间,两者激发在一起所爆发出来的很质朴的直接来自生命力的那种能量,非常让人惊喜;



第三个惊喜就是书法的魅力,能够让这样一群年轻人立刻迷上并进入到里边,可以解释的空间、可以创造的空间非常大,书法本身的能量也是非常吸引人,让人惊喜的。

赵敏

为什么要在大一的新生当中开一个全面的书法通识课呢?

邱志杰

书法中国人的基本功,是中国艺术家的基本功,是中国人的素描。其实书法能够迅速的征服年轻人,普通人来到展厅里面亲切兴奋,孩子们拿起毛笔,当毛笔接触到宣纸,墨开始渗化开来,我觉得那个东西是中国人基因里面的东西。可能我是一直在玩游戏机的小孩,拿起毛笔,把墨沾上,往纸上啪化开来,升华的过程那一瞬间肯定血脉觉醒,中国人骨子里面和材料的关系,和竹子和稻草和宣纸的,和水和湿度之间的这些关系,全在书法的水墨里面,它真的是基因。


我们之所以要做通识课,它的特点是它覆盖全校的新生,不只是国画系、学书法专业的、油画系、雕塑系、壁画系、版画系、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环境设计、实验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的要全部上书法通识课。我们八大山人、齐白石、黄宾虹他们都没画过石膏像、没学过素描,但他们的敏锐的观察力、控制力,精准的掌控力、造型能力是从哪里来?就是从书法训练里面来的。

书法是跟中国哲学关系最密切的,我想一个年轻人从小接触,他当然知道什么叫虚实,什么叫变化,其实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每一种艺术都是书法的变体,由书法变出了绘画,变出了建筑,变出了园林,变出了我们的舞蹈,都是从书法演变出来的。


学书法的人不可能不了解历史,不可能不了解考古,所以它跟整个中华文明的根基就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我甚至认为美院本科招生考试应该考书法,你不能只有素描没书法,都是不对的。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老套的不适应今天孩子们的思维的进化,应该迭代成一些新的教学办法。

赵敏

在展览当中呈现的书法有众多的创新的形式,和您推动的科技艺术学科建设,有什么样的关联吗?

邱志杰

有关联,看这批孩子我觉得非常幸运,他们上学期一进来是人工智能艺术通识课,然后下学期一上来是书法通识课,人工智能是一种你出个点子,它替你做研究,它替代你很多制作,你的判断为主的,书法是一个要进入到肌肉记忆的,而且是要花时间去磨练形成手感的,有点像开手动挡汽车了,手感不是给个指令能够代替的,书法要训练的是人,所以两种能力都不能缺。


我希望今天天美的学生或者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在交叉的这两种,我们叫“哲匠相济”,既能动脑子,还要有人动手,要有匠人灵巧的手和哲人深邃的思想,和敏感的视野要能够融合起来。

02

新艺科建设——哲匠相济,面向未来

赵敏

天美正在全力推进“新艺科”建设,如何理解新艺科?它会给艺术高校中的学生带来什么?

邱志杰

教育部谈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艺科虽然还没有正式谈,但是因为艺术学科已经从文科中脱离出来了,天津美院正是在探索这个问题。

我自己正在写一本新艺科研究的书,已经13万字了,全部写完应该会有30万字,今年夏天就会写完交给出版社。

其实我们在这里边论证什么是新艺科,基本上反复出现两个词,一个是科技融合,一个是产学研用一体化。过去的艺术学科里,技巧训练确实很重要,学生大量的时间在画石膏,大量的时间在琴房里面练琴,大量的时间在练身体技巧,要形成肌肉记忆,这是匠人的部分,因此文化课就比较差,但是现在你要想考上天津美院,本科先过二本线,然后画画要画得贼好才考得上。所以艺术学科首先要解决哲匠相济就是动手跟动脑或者叫首脑的相聚,是全能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是终身学习的人。不是四年在美院就学完了,是学一辈子的事情,这是艺术学科的特点,就是全能教育终身学习,然后接着才有“哲匠相济”才有科技融合,才有产学研用一体化。


学校教的得是社会需要的,就是真题真做。你研究的题目你得为这个城市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社会才会买单。同时最后一条,我称之为特立独行跟集群涌现。美院要有能力容纳一些偏才怪才,鼓励学生精灵古怪,不要统一划一。一个小飞刀扎得特别好的人,一个会吹口哨的人,一个特别会开锁的人,才能构成一支特种部队,没特长的人是干不成漂亮的事情的。要允许、鼓励特立独行,这是新艺术学科非常重要的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是集群涌现,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天天互相刺激,互相启示,还互相较劲,它的创新创造力是涌现式的,而且一旦涌现出创新,就会变成课程再传递给年轻人,传递给学生们,它就由涌现式的群体创新变成了接力创新,这跟江湖上一个孤独的艺术家的那种创新是不一样的,单打独斗的创新幅度不会很大,所有的真正伟大的创新都是连续创新的。

赵敏

从中国美院推动“跨媒体艺术学院”,到中央美院开创“实验艺术系”,再到天津美术学院创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艺术学院,您主导的“新艺科”改革如何随三校定位迭代升级?

邱志杰

我在哪里,最好的美院就在哪里。

我是一个普通教授,可以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实验;但是我后来接受了去央美我去做实验艺术学院的院长,我就要搞科技艺术,我后来把实验艺术学院改名为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我在中央美院期间比较大的贡献是在教育部的本科目录里面出现科技艺术专业,这个是我推动去申报的。

今天来到天津美院,我当然要去思考整个学校更大的一个走向,一个学校的文脉如何接在一个历史的文脉里面,跟天津的地方文化,跟正在发生的全球历史技术史和艺术史能够对接,而不只是一个学科了,所以在这里边我能想到:一、我要做人工智能艺术学,二、我要做天津美院的通识教育,三、我要做社会美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遍布全国的社会美育工作站,以及在天津展开的“天美夜校”等的工作。



因为我们做美育做的比较突出,现在是学科美育的一个教育强国试点,我们要想办法让语文之美、数学之美、英语之美、物理之美、化学之美能够焕发出来,我们要做一些课程,帮助训练老师,让语文课也变成美育,让数学课也变成美,有很多办法,要帮助整个全学科都同时变成美育,都浸润着美育。所以你在不同的位置上,你得去考虑不同的事情,现在我是一个校长,我当然要去为学校去想,尽可能大的允许学生探索,甚至允许纵容一点点他们的小任性小骄傲,年轻人的骄傲都是要用心保护的。



03

艺术赋能城市——接口、引擎与行星齿轮

赵敏

您理想中的天美艺术街区和天津这座城市是什么关系?

邱志杰

天美艺术街区马上要开街了,我觉得这个街区是一个接口,一个学院跟城市的接口,天津美术学院在城市里面还是要扮演起一个发动机的角色,像国美在杭州就起到很重要的角色,比如杭州六小龙在国美边上,而且都得过国美的设计奖,那条叫做环美院创新带。中央美院在北京,可望京地区不懂得怎么样利用好中央美院的资源就很可惜,我觉得天津在这一点比北京强,懂得在天津美院周边去打造天美艺术街区。


一个城市能拥有一座美院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年轻人会血脉觉醒的,会有一天想回到祖先的故事里面来的,我们一定要让年轻人能够为整个城市的生态带来一些年轻的力量,但是我们要发明新的东西,我们要鼓励真正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他们才是可能出创新的年轻人,那里面才会有乔布斯,才会有扎克伯格,才会有比尔盖茨。


赵敏

您在天美艺术街区提出了一个“行星齿轮结构”的发展观,我们天津有很多的工业遗存,包括有津派文化,您也说到很喜欢天津的海洋文化,怎么样去让更好的用艺术为我们天津留下更好的遗产的火花?

邱志杰

你看汽车的变速箱就是个行星齿轮,中间太阳轮边上4个行星轮,有时候是由行星轮驱动太阳,有时候有太阳轮驱动行星轮。在我看来,中间太阳轮就是新天美,天美新艺科现在可以分成新学科、新学习、新教学模式、新评价模式;围绕新天美,这边是产业焕新,这边是科技创新,这边是城市更新,还有一个就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非遗传承创新,因为天津的非遗很丰厚,天津又有很多自己的东西,杨柳青、泥人张、大运河的连过来的这些非遗,天津的文化也不只是非遗,他又是很老资格的城市文化,又有洋楼,所以这些东西我觉得除了梳理,关键是要整合和转化。


有这么多高校,有这么多年轻人,他注定就是当代艺术空间。有这么多洋楼,怎么活化,不能只是咖啡和酒吧。你看天津双年展如果一做,两个主题展可以放在天美艺术街区和天津美术馆,还可以做很多城市馆,比如英国馆放在戈登堂,威尼斯馆放在意风区,你可以弄很多的城市馆,你甚至某一座楼就应该给歌德学院做柏林馆,以后也交给他,让他去不断的请德国最好的诗人来这里做新书的发布,来做诗朗诵,这不就把很多洋楼都给活化了,你不用操心,你给塞万提斯学院一个空间,他就今天给你搞个建筑师高迪的文献展,明天给你搞个博尔赫斯的诗朗诵会,你要让人家过来,你得要把文化的底蕴给用起来。

济南有双年展,天津一个直辖市竟然没有,所以我觉得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把海河文化、海洋文化、洋楼文化、休闲文化,通过一些特别具体的事件和举措打包在一起,可以联动起来。反正我是觉得一座艺术院校跟一座城市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一个有美院的城市跟没有美院的城市也是两回事,它其实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会有一座美术学院。


赵敏

如果说以艺术赋能城市是一场长征,天津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邱志杰

还没有迎来那个关键的阶段,但是已经度过最艰难最惨烈的战役了。它是一个逐渐向好,已经处在触底反弹开始要回血的状态了。

赵敏

您希望您的到来,或者说带领天津美院给天津这座城市留下什么?

邱志杰

天津美院的命运显然跟天津市的命运连在一起,天津市的命运跟整个国家的国运连在一起。

我们现在面临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全球化,我相信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第二个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技术革命,人工智能要来,你不可能挡得住人们用它,现在我们得积极的用它,率先把它用好。第三件事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经济政治上面的全面崛起,重回历史舞台的中央,我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一代的,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改革开放,在自己的下半生会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为天津新闻广播《Hi天津》节目内容节选,完整回放及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视频号“天津新闻广播”


记者 | 赵敏 郭玥

编辑 | 吴昱滨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