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

◎谢海涛

江南的六月,阴雨绵绵,连月不开,雨季如约而至。

雨季来时,器物易霉,人称“霉雨”;恰逢梅子黄熟,又称为“梅雨”,所谓“梅子黄时雨”。

梅雨一词由来已久,1700多年前,西晋大臣周处在《阳羡风土记》中写道:“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黦。”

南北朝时庾信在《奉和夏日应令》中写道:“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宋人赵师秀在《有约》中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很多年的梅雨季,我是懵懵懂懂度过的,享受着气温的凉爽,感受着草木勃勃的生机。有时也在想,雨季来时,江南的杨梅熟了,青梅也熟了,不知道“梅雨”的“梅”是哪一种?

媒体上说,杨梅成熟时,也会由黄变红,但黄色的时间短,抵不过漫长的梅雨季,当不起古人的嘉许。而青梅的黄熟期,从芒种至小暑,正合着梅雨季的时间。梅雨的“梅”应该是青梅。

哦,青梅,在古典世界里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梅。

我立时就想起了“青梅竹马”“望梅止渴”,想起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是有着浪漫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果子。

想起《诗经》里,“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说出了古今多少姑娘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心声。

想起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小儿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不知慕煞古今多少有情人。

想起白居易在《井底引银瓶》里描述的苦涩爱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青梅,散发着情意,也似乎常让江南人想起故园。

南宋杨万里在《新晴西园散步四首》中说:“久雨令人不出门,新晴唤我到西园。要知春事深和浅,试看青梅大几分。”

元末明初郭钰在《青梅词》中说:“青青梅子故园春,嚼破微酸带浅颦。谁信梢头如豆小,意中消息久怀仁。”

我是北人,寄居江南,对梅子向往而识见有限。在江南的雨里,有时恍惚,不知梅子和梅花有啥关联。

朋友说,梅树分花梅和果梅,花梅树上开梅花,果梅树上结梅子。

说起来,果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栽培了3000多年,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南侧,到江南、岭南,皆有其身影: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品种众多,以青梅最多,红梅稍少,白梅最为稀少。福建诏安、广东陆河、大理洱源、广东普宁,号称四大青梅之乡,各领一地风骚。

在江南的雨季,我去菜市场寻找青梅,看见杨梅红艳艳的,成筐成篮,而青梅却似乎少得多,不免有些纳闷。

朋友说,青梅含有丰富的柠檬酸与苹果酸,超过其他水果,在古代是作为醋和酸的重要原料,因为口味酸涩,不宜多吃,吃时也最好用盐水浸泡以除酸。也许这是梅子卖得少的原因。

朋友又说,其实,酸酸的青梅,在江南人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它可以制作梅子醋,用作各种菜肴的配料,做酸梅煮海鱼、酸梅蒸排骨、酸梅猪手、梅子红烧肉等,酸甜梅子与肉香形成独特味觉平衡。

此外,梅子可盐渍腌晒,制成话梅,制成蜜饯,熏制成乌梅。多少年来,梅子制品经久不衰,南宋时的《武林旧事》和明代的《永乐大典》都记载了各种梅制小食:雕花梅球儿、青梅荷叶儿、椒梅等。

梅雨过后,往往是酷暑烈日。梅子又可制成酸梅汤、梅子铁观音茶、乌梅甘草茶,都是消暑佳品。也可用梅子泡酒,制成梅子酒,融水果酒的甜柔、蒸馏酒的浓烈于一体。

这些都让我向往。在江南的梅雨季,我喝着酸梅汤,想起远方山坡上一树树的青梅,有一种感恩之情。


(文化责编:拓荒牛 )
标签:梅子黄时雨
2025年06月30日 15:05[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