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人大代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创新和传承是一辈子研究的课题”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6月25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在会上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创新和传承一直是所有非遗人应该破的题,也是所有非遗人一辈子要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家认识、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通过“非遗+跨界”,让小竹编融入大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图片来源:国新网

贵州赤水市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大同镇更是“中国竹编工艺之乡”。杨昌芹的非遗工坊就坐落于赤水的大同古镇村落。90后的杨昌芹是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竹编手艺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项生产技能,也是特色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中专毕业之后,杨昌芹系统开始学习竹编手艺,2012年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

“我们的初心是希望牵手更多的老百姓和有志之士,把我们的竹艺发展传承到极致,所以给我们的品牌取名为‘极竹’。我们建成了非遗产学研基地,这是结合生产加工、研发设计、研学体验,集培训、品牌、推广、销售、运营于一体的基地。”杨昌芹说。

她认为,除了传统技艺要和每个时代的生活审美结合在一起以外,还需要在经营等方方面面跟上新的时代、新的社会节奏。从以前的工坊到现在的公司化运营,每年的营收在两千万元左右。她还把赤水竹编带上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场代表通道,并向大家讲解了赤水竹编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对于“非遗热”,她表示非遗是传承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拿赤水竹编为例,传承近四百年的历史,从最起初的生活用具、农耕用具到现在的工艺品、实用品再到收藏品,它就是把传承的古老手艺,符合每个时代的生活审美结合在一起,传承流传至今,才有更好的市场。

杨昌芹也结合了一些“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有了更多市场以后,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了工坊,来到传承基地、展示中心。同时,开发一系列非遗体验课程,让老百姓学习,成为非遗传承中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她表示,随着基地的建成,产品要把传统手艺融合时代的生活、审美,才会有更广泛的市场,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随着市场越来越大,非遗工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继续努力,深耕非遗手艺,进行开发传承创新,带领更多的乡亲们一起来从事竹编非遗事业,发展相关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竹编是我的热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更是赤水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传承人,回去以后,我希望通过传承开发创新,让竹编牵起产业之手、牵起市场之手、牵起当地老百姓之手,把它发展传承得更好。因为在基层,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杨昌芹说。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