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非遗丨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点击观看视频↑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

一支钢凿、一把铁锤

在瓷面上敲打成点

积点成线、再成画面

一只麋鹿在瓷盘上跃然而出

这就是被称为瓷器上的“刺绣”

大丰瓷刻



↑陈银付瓷刻作品《咆哮》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大丰瓷刻以瓷器为载体,以钢凿、铁锤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质地和凿刻后产生的崩瓷效果,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结合在一起。

江苏大丰民间自古就有逢红白大事时众邻居或亲友借碗盅给主家办事的习俗。为区别碗盅所属,各家在其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特殊记号,后有人在碗盅壁面凿刻花草、动物以及人像,大丰瓷刻由此萌生、流传。2021年5月,大丰瓷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月6日,陈银付在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展示馆进行瓷刻创作。



6月6日,陈银付进行瓷刻创作时挑选合适的钢凿。



6月6日,陈银付进行瓷刻创作。

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文创街的大丰瓷刻展示馆里,陈银付专注地看着眼前的瓷盘,手中的铁锤对准钢凿,稳稳地敲着一下又一下。作为大丰瓷刻第五代传承人,今年46岁的大丰人陈银付从事瓷刻技艺已有三十余年,幼时就受祖父启蒙接触到瓷刻并喜欢上这门手艺,长大又进入美术院校深造,专注传承发扬大丰瓷刻,之后又陆续前往全国各地的知名美院研修学习,不断提高技艺。

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着墨于纸上的事物,陈银付都努力“绣”于瓷器之上,观有墨色,触有手感,既有洒脱的书画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



陈银付瓷刻作品《松下贤士》



陈银付瓷刻作品《啼鸟枝头》



陈银付瓷刻作品《飞翔》

大丰瓷刻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设计、渡稿、雕刻、赋色、整理、装饰等步骤。

其中,雕刻是核心环节,精度要求极高,要求留瓷技艺精准,使作品与设计稿样严丝合缝。



6月6日,陈银付在江苏省盐城大丰区户外写生,汲取创作灵感。





↑雕刻环节





↑赋色环节

得益于深厚的美术功底,陈银付将油画、国画、书法等各种技法与瓷刻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摸索总结出点刻、单划线、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大丰瓷刻特色技艺,提升了瓷刻的艺术表现,拓宽了瓷刻的艺术表现形式。



陈银付瓷刻作品《秋思》细节



↑陈银付瓷刻作品《迎客松》细节

作为非遗传承人,陈银付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大丰瓷刻的新一代传承人。他在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任教,他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大丰瓷刻传承的新生力量。此外,陈银付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和讲解大丰瓷刻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独特的非遗技艺。



↑6月6日,在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展示馆的教室里,陈银付指导学生崔静蕾瓷刻技艺。



↑6月6日,在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展示馆,陈银付的学生崔静蕾(右)为参观者介绍瓷刻作品。



↑这是6月6日拍摄的陈银付团队制作的瓷刻摆件纪念品。



6月6日,在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展示馆,陈银付坐在工作台后。



↑6月6日,陈银付站在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展示馆前。

“择一事,终一生”

从事非遗瓷刻技艺三十余年

陈银付感悟道

人的一生很短暂

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就是不枉此生了

摄影:刘大伟 王晓 曹祎铭 孙凡越 杜子璇 林煜

制作:邓坚 伍婧丹 任正来 胥晓璇 李梦娇 柳文惠

非遗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