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智力资源正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人才振兴为抓手,组织广大教师奔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金堡镇、蕉溪镇、尚寨乡4个乡镇,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工作,让高校的“含智量”转化为乡村的“含金量”,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近期,人民网将推出“高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贵州民族大学帮扶纪实”系列报道,聚焦该校教师在乡村一线的帮扶故事,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把学问做进乡村、把温暖带给群众”的责任担当。
在黔东南这片苗族侗族聚居的丰饶土地上,芦笙宛如流淌在苗、侗人民血脉里的“有声史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或祭祀,人们会身着盛装,吹芦笙、跳芦笙舞,借此抒发对祖先的缅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但随着黔东南农村外出务工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芦笙演奏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潘小红第一次参加报京乡“三月三”活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90后苗族青年,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芦笙老师潘小红自幼受芦笙文化熏陶,始终怀揣传承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渴望能够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深知芦笙艺术需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才能不断涌出创作的清冽甘泉。在这样的初衷下,得知学校拟选派教师前往黔东南驻村,潘小红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加入。
立足非遗沃土,悉心培育新苗
报京乡这片浸润着侗族千年文化底蕴的土地,芦笙悠扬曾是山间最动人的回响。每逢“三月三”,芦笙齐鸣更是成为节日庆典的灵魂所在。
然而,当潘小红初踏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揪心。许多年轻人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芦笙文化的传承青黄不接,面临着老人跳不动,小孩也不会跳的困境,重要节日里芦笙表演逐渐沉寂甚至消失。潘小红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文化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潘小红明白,要让芦笙文化重焕生机,关键在于培养新生力量。他与报京乡多次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功开办报京乡芦笙非遗传承培训班。为方便各村孩子接受培训,特地将培训地点设在报京村委,与他的驻村地松柏村有六七公里的距离。尽管工作繁忙且路途较远,潘小红每晚都风雨无阻前往现场授艺,不图回报,只为让孩子们习得这门传统文化技艺。
潘小红在报京小学给学生们现场授艺。
第一期培训班培训15名孩子,成效显著,如今培训班持续开展,成为报京芦笙传承的稳定基地。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前往学校给孩子们现场授课,从认识发音到操作芦笙的技巧,从口呼气、送气与演奏手指的搭配到乐理知识他都认真拆分讲解,使学生们对这门技艺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芦笙,报京乡再次响起了清脆的芦笙声,非遗传承的希望之光重新点亮。
潘小红就像一位执着的栽树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他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演奏芦笙的技巧,更要让他们理解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芦笙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凭借着对家乡和芦笙艺术的热爱,他成为镇远县松柏村振兴芦笙技艺传承的青春接力者,用一根芦笙奏响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新乐章。
汲取侗寨灵韵,一曲笙舞惊鸿
驻村经历让潘小红将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品质融入骨血,更让他如同深扎根系的巨树,将民族文化的养分吸纳进灵魂深处。驻村期满返校后,他将基层工作的韧劲带入了高校课堂,将从松柏村汲取到的文化营养融入到芦笙艺术传承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们讲述乡村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芒筒芦笙乐舞》中的倒立表演。
2024年,他与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民族特色班的学生们一起深入研究芦笙传统艺术,探索创新路径,带领他们备战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创作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芦笙作品《芒筒芦笙乐舞》斩获二等奖。同时,他带领学生前往遵义大剧院参与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活动,将芦笙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每一次的芦笙表演中,学生们以芦笙为引、踏歌而行,或在激昂节奏中融入芦笙舞倒立蹲叉等传统技艺,每一次跃动与旋转、腾挪与定格,都是一次灵魂与芦笙音乐、舞蹈艺术的深度交融与情感共鸣。每次从开场至表演结束,全场沸腾、掌声雷动,热烈欢呼要求学生们再即兴表演一段。
芦笙班学生们参与演出的场景。
从乡村返回高校,潘小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扎根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艺术,才能真正汲取传统之美、诠释文化之魂,并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迸发持久的生命力;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驻村岁月有期,侗情心中永驻
驻村期间,潘小红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他不仅与时任驻松柏村第一书记王烨多方协调为松柏村建成了新的村委办公大楼,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村民开展辣椒种植、稻花鱼养殖等产业,每到采摘收获时都能看到他帮忙搬运的身影,村民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期满返校那天,村民们自发组成欢送队依依不舍地给他送别,那一张张质朴的笑脸、一句句真挚的道别,让潘小红热泪盈眶。
驻村期满村民自发欢送潘小红和王烨。
如今,虽然潘小红已经回到学校,但他的心依然牵挂着松柏村。他时常关注村里的发展,尤其是芦笙的传承。鉴于潘小红前期在松柏村工作的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芦笙传承和发展,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党委结合实际选派了有同样专业背景的杨昌杰老师作为下一批驻村队员,希望继续推动芦笙的文化传承,振兴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芦笙承载着苗、侗民族文化记忆,是凝聚乡土情感、激活乡村活力的关键力量。潘小红在松柏村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以青春之力传承非遗、以创新之姿推动文化发展、以真挚之情联结民心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征程中的精彩篇章。(文/文渊、罗梅 图/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