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就世界图景:郯城琅琊草编的技艺密码与出海之路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大象新闻记者 陈晨

在鲁南郯城县的一间非遗工坊内,几位老人十指翻飞如蝶,一根根金黄的琅琊草在她们手中幻化为精巧的席纹花样。她们不知道的是,这方寸之间的指尖艺术,跨越重洋,成为外国人眼里的东方美学符号。这恰是郯城琅琊草编非遗工坊的双面叙事——既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更是全球化贸易链条中的中国非遗样本。


经纬之间藏密码:解码四百年编织基因库

"从单草单编到双草双编,看似简单的技法迭代,实则是匠人们跨越半个世纪的突围。"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景雪手拿着由琅琊草精编的草帽,向记者展开一部立体编织史。目前,工坊已设计出网眼花、席纹花、椒眼花等500多个花色图案,每年推出新产品1000多种,让传统产品更时尚。

在生产车间,记者目睹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生。模具区保留着百年木制帽胎,3D打印的新模具却已迭代至第七代;染色工坊里,草木染古法与新研发的植物固色剂相得益彰。

非遗保护的郯城方程式:帮扶合作破解传承困局

工坊创新了三种发展合作模式,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是采用“+分厂”模式,工坊免费提供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全部回收产品,提前支付生产资金,帮助他们选址、设备安装与维护,同时提供生产技术资金等支持,确保分厂开工即能收益。二是采用“+代工点”模式,针对没有能力建设分厂的群众,工坊设立帮工点,把业务外包,订单下移,免费为代工点提供原材料和技术培训,由代工点组织周边的群众开展加工生产。三是采用“+合作社”模式,工坊成立了郯城县高大制帽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的小微草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社,现合作社成员已达160多个,成员可以在协议内共享订单,互补资源,组团发展。


工坊制定“创富”帮扶计划,建立了30个分厂和53个代工点,有效解决了周边农村脱贫户及留守妇女的就业、增收问题。目前,工坊已辐射带动2万人就业,人均每天增加收入30至50元左右。截至目前,工坊已帮助800多户实现了脱贫。除此之外,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景雪,带动从业人员学习和传承草编技艺,成立琅琊草编技艺实训基地,培养徒弟53人,以实践促传承。

出海记:草编版的"一带一路"

1994年,徐景雪成立高大制帽厂,引进韧性更强的拉菲草作为编织材料,产品种类更加丰富,融入现代元素,使琅琊草编织品成为时尚消费品,目前工厂帽子种类已经达到数千种,帽子年产量 300 万顶,年产值 3000 万元,产品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传播销售环境,工坊还成立了电商运营部,并开通了直播账号。目前,电商、直播为企业增加了20%的销售份额。

【记者手记】

当我们在郯城看到草编走向世界舞台,便读懂这项古老技艺的生命力——它既深扎于黄土地的肌理,又舒展于全球化的风云。这或许就是非遗保护的终极答案:让传统技艺成为流动的、生长的、与世界对话的文明载体。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