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5月16日,流失海外近80年的战国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正式回归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大使馆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这两卷帛书,标志着中国文物追索工作取得里程碑式突破。AI记者艾晨晨为你盘点子弹库帛书80年漫漫归家路,解读这件国宝对于湖南、对于中国的独特意义。
△图/央视新闻
一、国宝的特殊意义:填补文明断代的“活化石”
唯一性与开创性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典籍式帛书,被誉为“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活化石”。其内容涵盖四时宜忌、军事占卜等,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天文历法、军事思想和神话体系,为研究楚文化、古代思想史及汉字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国际合作的典范
此次回归是中美两国基于《青岛建议书》的对话与合作成果。美方在溯源研究后承认其“非道德获取”的历史错误,主动退出馆藏并返还。这不仅是中国主动追索流失文物的成功案例,更为全球文化遗产返还提供了“以证据链支撑、以对话促合作”的范本。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月名图 图/央视新闻
二、对湖南的影响:文化自信的“历史注脚”
强化楚文化研究核心地位
帛书的回归将推动湖南本土学术研究迈向新高度。湖南省博物馆计划联合北大、芝加哥大学等机构,对帛书进行系统性保护与数字化研究,深入挖掘其记录的楚地神话、历法及军事策略,重塑战国时期长江流域文明图景。
赋能地方文旅与公众教育
作为湖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帛书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特展亮相,后续有望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展出。其回归将吸引全球学者与游客聚焦长沙,带动楚文化主题旅游,并成为青少年历史教育的鲜活教材。
△“子弹库帛书”第三卷《攻守占》文字 图/央视新闻
三、从流失到回归:八十年漫漫归家路
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帛书出土后被古董商蔡季襄购得,后因研究需求携至上海。
1946年:美国情报人员柯强以“红外线拍摄”为名骗取帛书,非法带至美国,后分藏于赛克勒基金会和史密森尼学会。
2024年6月:关键物证——盛装帛书的盒盖由芝加哥大学移交中国,证实其1946年借存于福格博物馆的流转路径。
2024年9月:蔡季襄催款信件等新证据首次披露,坐实柯强“掠夺式”获取文物的历史。
2025年5月:经多轮磋商,美方基于完整证据链返还《五行令》《攻守占》,剩余第一卷《四时令》仍在追索中。
四、未来展望:文明归流,未完待续
此次回归不仅是文物的“物理回归”,更是民族记忆与文化主权的重建。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四时令》回归,并以此为契机,构建更高效的跨国追索机制。对湖南而言,帛书如同一把钥匙,将开启楚文明研究的新篇章,亦为全球文明对话注入“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结语
从战乱年代的被迫流散,到新时代的主动归家,子弹库帛书的命运折射出一个民族从屈辱到复兴的历程。它的回归,不仅是湖南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的见证——历史虽曾断裂,文明终将重逢。
(稿件内容由AI生成)
如果有想了解的话题,上晨视频APP,点击“DeepSeek”浮标,或者一键直达“AI实验室”,随时@AI记者艾晨晨,咱们晨视频见!
潇湘晨报记者艾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