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5·18|川渝文博CP出道,协同激活巴蜀文化新生态

编者按:

当三星堆青铜神树遇见大足千手观音,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字对话正在川渝两地598家博物馆间精彩上演。五年来,从文物联展到云端突围,从智慧监测到虚拟破圈,川渝文博以制度创新激活文化基因,用数字科技重构文明表达。值此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我们推出两篇特别报道,看巴蜀文明如何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观两地博物馆怎样携手作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长江与嘉陵江奔涌交汇之处,一场跨越行政边界、融汇千年文明的文化协奏曲正渐入佳境。

自2020年川渝两地签署文物保护战略协议以来,598座备案博物馆以制度破冰之举打破地域藩篱,以创新融合之姿活化文化遗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宏大叙事中,书写出区域文博协同发展的生动篇章。

5月17日,来自两地文物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五载耕耘,川渝文博工作者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截至2024年,川渝598家备案博物馆中有国家一级博物馆23家,较2020年增长35%;两地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超3000场;2024年两地博物馆接待观众1.28亿人次,是2020年的2.4倍。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迎来众多游客驻足参观。(资料图片)通讯员 黄舒 摄

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大足千手观音的千年对话,正通过科技与创意的转化,演绎为当代文明的精神滋养。

两地共建从单音独奏到交响共鸣

川渝文博协作的序章,始于制度创新的破冰之举。回顾携手之初,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武彦至今记忆犹新:

2020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首次将革命文物保护、巴蜀考古研究、石窟寺保护等11个领域纳入协同框架。

两年后,川渝博物馆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协作进入深水区,这个最初由12家机构发起的联盟,如同滚动的雪球般吸纳141家成员单位,构建起覆盖革命旧址保护、文物鉴定研究、学术交流互鉴的立体网络。

在这张协作网络下,沉睡的文物开始跨越行政区划的藩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游人在《壮丽三峡》展厅内观赏镇馆之宝“战国铜鸟形尊”。(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纵目面具与涪陵小田溪出土的战国鸟形尊,在“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中实现三千年后的重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东汉说唱俑与四川博物院藏的唐代彩绘陶舞俑,携手演绎“乐在山水同声共舞”的韵律美学。

四川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盛建武介绍说,五年间,30余场联合展览让川渝两地文物频繁开启“双城出差”旅程,形成“展览策划同标、文物运输同规、宣传推广同步”的标准化流程。

同时,协作的触角不断向专业领域纵深延伸。

在革命文物保护前线,川渝交界的大梁山杨柳关,303座烈士墓静静矗立。每块石碑上都镌刻着“杨柳关阻击战无名红军烈士”12个庄重的大字,纪念碑下的墓志铭令人动容。这处横跨重庆开州和四川达州两地的红色革命遗址,如今谱写着新时代川渝共护红色根脉的动人篇章。

在石窟寺保护战场上,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安岳文保中心开展的砂岩风化防治工程,将川渝石窟微环境监测精度提升至0.01毫米级;在考古研究阵地上,川渝考古重要发现联合评审机制的建立,让武胜城遗址考古现场同时闪现两地专家的身影。



▲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子彧 摄

这种打破地域、学科、机构壁垒的深度协作,印证了来渝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教授所言:“开创了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性创新样本。”

双城携手让文物在当代重获新生

当数字技术的浪潮撞上古蜀文明的神秘基因,川渝博物馆正谱写文化遗产活化的创新乐章。

三星堆青铜面具化作盲盒玩具,考古探方概念的包装设计让年轻人体验“发掘文物”的乐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馆藏明缂丝云龙纹片提取元素设计的马面裙,在汉服文化节上引发抢购热潮。



▲观众在拍摄展出的三星堆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雷学刚说,从6605种到12879种文创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是数量的倍增,更是文化表达方式的质变:川剧变脸图案的智能音箱、大足石刻飞天造型的茶具、金沙太阳神鸟纹样的霓虹灯牌,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催生出319%的收入增长曲线。

教育功能的创新实践也构建起全民美育网络。在自贡的江姐故里,沉浸式戏剧《最后的家书》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红岩英烈的抉择时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节”夜游活动中,数字光影将考古探方变为星际穿越现场。

四川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钟玲对此深有感触,社教活动从每年1.2万场攀升至4.4万场的背后,是“博物馆+”模式的持续进化:与中小学共建文博研学基地,与高校合作的文物修复体验课,每年吸引超5万名青少年亲手触摸历史纹理。

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坐标系中,川渝文博协作正从文化实践升级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能。

记者注意到,来自两地文物部门的统计数据再次交出了切实的答卷:

2024年,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与蜀道联合申遗取得突破性进展,20座军事城址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冷兵器时代山地防御体系的学术空白,蜀道考古项目联动川陕甘渝四省市勘探的2000公里古道,重新定义着“难于上青天”的地理认知。

这些成果不仅为申遗注入硬核学术支撑,更催生出“跟着考古去旅行”的新型文旅业态。

我们看到,协同效应在巴蜀大地上激荡出经济涟漪。三星堆博物馆年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带动广汉酒店入住率增长40%、特色餐饮门店扩张至300余家;大足石刻景区周边的文创生态圈,孕育出石刻主题民宿、数字动画工作室等新兴业态,石刻元素授权产品年产值超8000万元。

每个节假日,“博物馆热”带动经济增长的数据比比皆是。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重庆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140.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2%;实现收入1878万元,其中门票收入1537万元,文创收入173万元,讲解/研学收入97万元。



▲北碚区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厅,庞大的恐龙化石骨架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

程武彦感慨地说,站在“十四五”规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交汇点,川渝文博协作的协奏曲正迎来高潮乐章。从制度破冰的初创探索到体系化共建的成熟模式,从文物资源的物理聚合到文化价值的化学融合,这场跨越巴山蜀水的文明对话,既是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念的当代诠释,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