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从全球参与的端午节赛龙舟到首个 “非遗版春节”,从巴黎时装周的云锦元素到《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中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非遗正悄然穿越语言与地理的鸿沟,在世界舞台上,以新的方式被 “看见”、被理解、被喜爱。2025 年春季,上海大学 “智传非遗” 实践调研团队走访上海、苏州、嘉兴、海宁等地,实地探访了 20 余位中国世界级非遗项目的核心工作者,深入挖掘非遗 “出海” 背后的生动故事。在一场场面对面的交流中,非遗“出海”的脉络渐渐清晰。
文脉传人的“巧思妙行”
中国非遗浩荡 “出海” 的背后是那一双双执着、坚韧的手。古琴(浙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蔡群惠在杭州 G20 峰会会议间隙的精彩演奏惊艳了在场的一众外国政要。“东帝汶总理主动过来找我,他还会说中文,说要做我学生。”蔡群惠谈起这段往事时,语气平静却难掩骄傲。她也意识到古琴不应仅是 “博物馆里的声音”,更应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些年她也开始给外国人授课,开展各种培训和体验活动,让各种肤色的手都能触碰到古琴的琴弦。
武术同样是非遗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佳几乎每年都会带领团队赴海外交流,与国外拳馆和太极拳协会 “切磋武艺”。在西班牙,一套由陈佳的小学员们演绎的太极拳打破了当地人的刻板印象,“他们看到小朋友练太极拳都很惊讶,说太极拳原来不是老年人练的,原来年轻人也是可以练的。”此后,西班牙的太极学习者中年轻人的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开始意识到太极拳其实是一个全年龄段都非常适合的运动。
京剧凭借多年坚持,也在海外生根发芽。上海京剧院的京剧海外展演已持续三十余年,演员严庆谷从青葱岁月演到知天命之年。数十载的坚韧付出,换来海外观众热烈而真挚的反馈,“表演结束后有人会吹口哨,甚至会跺脚,这种真实的表达让我们很震撼。”他曾应邀走进斯德哥尔摩戏剧学院授课,他将京剧严格的科班训练模式带入课堂,用自身对艺术的敬重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领略京剧的演出精神。
文化场馆的“谋篇布局”
文化场馆为非遗 “出海” 提供了强大助力,是其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推手。作为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威尼斯狂欢节自 2023 年起,便成为了苏州丝绸博物馆展示东方魅力的舞台。每年,该馆都携带精美的丝绸服饰,与当地孔子学院的学生携手参加节庆服装展演。苏州丝绸凭借其流光溢彩的质感与精致的纹理,在欧洲中世纪传统服装的海洋中,巧妙地融入鲜活的东方韵律,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别样的风采。
2023 年,苏州丝绸博物馆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融合服务中心强强联合,共同推出 “流动的丝路:博物馆美好生活” 项目。该项目深入挖掘织绣类非遗的文化底蕴,创新性地采用 “博物馆 + 涉外场所” 站点式活动模式,将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送入国际化学校、景区与社区等场所。
乘着 2024 年马可波罗诞辰 700 周年的东风,苏州丝绸博物馆在意大利举办了一场丝绸小型展览。展览陈列了珍贵的丝绸面料和精美的中国传统服饰,同时巧妙地展示了创新的新中式服饰,这一创举获得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陈洁感慨道:“我们带着丝绸已经走过意大利、美国、匈牙利、希腊等众多国家,但作为专题博物馆,相对小众,我们仍渴望拥有更多机会走出去。”
逐浪远航的“砥砺征途”
“智传非遗”团队调研发现,非遗“出海”虽有成功经验,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人才短缺、资源分散、资金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非遗项目的持续发展。同时,传播工作常陷被动,内容与受众生活脱节,导致海外传播效果有限。
这次实地调研对团队成员有很大启发。团队成员徐朗益表示:“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但也意识到非遗‘出海’需更系统、创新的传播策略。”何艳也谈到:“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期望通过调研,为非遗‘出海’提供新视角和思路,助力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未来,非遗“出海”需各方携手,凝聚合力探索创新传播形式。构建稳定且富有活力的常态化传播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让非遗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让世界听见中国文化的悠远回响,这是非遗传承人与文化传播者共同的使命与愿景。(李致立 吴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