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山西·映像高平 | 中坪二仙宫奏响晋皖交响曲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

卢鹏宇 安霄雨

山西高平,这片上古神话与历史烽烟交织的热土,有着“中国古建博物馆”之誉。22处国保单位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文明密码的载体。跟随我们的镜头,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高平22处国保单位地图。

在高平市北诗镇中坪村的卧龙岗上,矗立着一座跨越千年的道教建筑——中坪二仙宫。这座始建于唐末、重建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的古建筑,历经元、明、清多次重修,以单进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是晋东南地区祭祀真泽二仙的代表性宫观。


中坪二仙宫全貌。


中坪二仙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穿过蜿蜒的土路,中坪二仙宫的山门出现在眼前,三开间的体量,东西两侧残缺的石狮静默蹲守。前檐月梁式搭头木上,花牙子雀替的雕纹仍能辨出牡丹缠枝的轮廓。


山门全貌。


山门全貌。


山门西侧石狮。


山门东侧石狮。


前檐月梁式搭头木。


花牙子雀替。

拾级而上,山门之上的倒座戏楼豁然开朗。这个曾用油灯与火把照明的舞台,其存在本身就是建筑智慧的结晶。尤为罕见的是山墙顶部的五叠式马头墙,这种源自徽派建筑的设计,不仅阻隔了明火隐患,更将戏台与两侧妆楼的木构彻底隔离,见证了明清时期晋东南与赣皖地区的美学碰撞。


戏楼全貌。


五叠式马头墙。


晋东南地区建筑与徽派建筑交相辉映。


戏楼与正殿对望。

过月台仰望正殿,前檐方形抹角石柱侧脚明显,据明万历二十九年《重修二仙宫碑记》记载:“创自唐昭宗天佑之末年也,其来远矣”,结合在正殿须弥座神台发现的金大定十二年题记石碑,可确认其主体建筑为金代遗构。


俯瞰正殿。


正殿全貌。


明万历二十九年《重修二仙宫碑记》。


月台前千年牡丹盛放。


月台前东侧石狮。


月台前西侧石狮。

作为宫观核心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其梁架结构堪称金元时期木构建筑的典范。采用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的构架,脊部以叉手、合踏、蜀柱与丁华抹颏拱组合承重,山面排架通过爬梁架于四椽栿上,这种技术有效分散屋顶荷载,至今仍保持结构稳定。


正殿山面。


正殿正脊。


正殿前檐斗拱。


正殿前檐内部。

前檐柱头铺作采用五铺作双下昂(假昂)计心造,内转四铺作单抄偷心造,耍头里转为乳栿。这种外繁内简的处理手法,既保证外观威仪,又兼顾力学合理性,与《营造法式》记载的“殿堂式”构架高度契合。


正殿前檐(局部)。


正殿前檐(局部)。


正殿前檐斗拱。


正殿斗拱内部。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最初是用于安置佛像、菩萨像的台座,后来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的底座。须弥座是由多层叠涩而成的一种基座,其构造严谨,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须弥座从上而下主要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等组成,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其雕饰在不同时代各有特征,雕刻手法则以浅浮雕和高浮雕为主。须弥座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防潮隔湿,阻止地下水分上升和减少地面水侵入室内,而且还是建筑装饰的重要元素,能够衬托建筑物的等级与气势。


须弥座全貌。


金大定十二年重修题记碑。

正殿中央现存青石雕须弥座式神台,高约0.8米、边长约3米,其形制与北宋《营造法式》“垒砌须弥坐殿阶基”条目记载完全吻合。束腰处嵌饰牡丹、荷花、莲瓣等浮雕图案,中央镶嵌金大定十二年重修题记碑。


十层须弥座。


须弥座龙纹雕刻。


须弥座上枋、上枭部分。


须弥座下枭、下枋、圭脚部分。

正殿两侧清代同治年间的碑刻遥相呼应,东为《重修二仙庙碑记》,通高4.46米(含碑首),碑首高浮雕双龙戏珠纹,间刻“真泽圣”三字,附载“万善同归”铭文。西为《翠屏山灵贶王庙重修碑记》,通高4.36米(含碑首),碑首刻“灵贶王”字样,附载“福缘善庆”铭文。灵贶王庙坐落在翠屏山之巅,现仅存殿宇基石等遗址。为保护碑记,便移至二仙宫保存。两通石碑线条流畅、精细,从雕刻工艺来看,这两通石碑应该是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东侧《重修二仙庙碑记》。


西侧《翠屏山灵贶王庙重修碑记》。


碑刻细节。


碑刻细节。

碑刻之于古建,恰似年轮之于古树。那些横竖撇捺不仅是文字的具象,更是沉默的史官。与其他二仙庙不同,中坪二仙宫的石刻碑记较多,宫内现存碑碣21通,跨越万历、天启、崇祯各个时期,清晰地告诉后人二仙宫所经历的沧桑岁月。


宫内石刻碑记(其一)。


宫内石刻碑记(其一)。


宫内石刻碑记(其一)。


《大元国泽州高平县举义乡话壁村翠屏山重修真泽行宫之记》。


崇祯元年碑。

庙宇在一个地区数量的多少,其殿宇规制宏壮与否,影响着神灵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了该信仰发展的盛衰程度。明清时期,二仙信仰在晋东南地区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之一,除了二仙的传说故事本身能够吸引广大民众之外,二仙庙宇能够被创建并且得到多次修也是重要的原因。


重修碑刻(其一)。


重修碑刻(其一)。


重修碑刻(其一)。

正殿两侧的石碑背面均刻着昔日各村、社、字号、个人捐来的银两花名。东碑镌刻捐资名录137人,涵盖高平、陵川、泽州三地62个村落及商号。由此可知,明清晋东南地区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群体的活跃为民间信仰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细观中坪二仙宫内斑驳的碑刻,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恰似时光的年轮。无论是官府拨款的工笔细描,还是乡民捐资的率性挥毫,刀锋游走间皆凝着对永恒的执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宫内石刻碑记(其一)。


宫内石刻碑记(其一)。


中坪二仙宫全貌。

这座千年宫观,正如其山门匾额“惠淑流芳”所喻,将中华建筑美学和文化故事流传后世。那些沉睡在碑刻深处的名字,那些凝固在梁架间的匠心,在新时代的光影中苏醒,古建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摄影:人民网 卢鹏宇)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