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门东,千年词韵邂逅江南越韵……

“得阅此篇《如梦令》,未见其人心已倾。”5月10日晚,南京老门东景区的南京越剧博物馆门前,身着红色宋朝服饰的越剧演员裘赛琳婉转吟唱。悠扬的越韵与千年宋词碰撞,吸引了众多观众,共同见证新概念越剧《李清照·如梦令》这一沉浸式演出的震撼开场。



全女阵容重塑经典

解构传统性别叙事

江南时报记者了解到,《李清照·如梦令》以“婉约词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为脉络,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深邃意境、水墨丹青的雅致韵味与现代舞台科技的创新成果完美交融。作为首部沉浸式越剧,该剧在演出形式上大胆突破传统,采用行进式演出模式。观众不再局限于固定座位,而是化身“移动的标点”,随着剧情的推进穿梭于不同场景之间,仿佛置身于不同维度的平行宇宙空间,深度体验沉浸式戏剧的独特魅力。更为新颖的是,故事开场不久便开启“双线剧情”模式,观众可依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跟随的剧情线路,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

在《李清照·如梦令》的演出中,传统戏曲舞台与现代装置艺术相融合,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舞台上,荷影婆娑摇曳,破碎的枝桠无声诉说着才女壮志未酬的遗憾,藩篱间光影变幻,编织出李清照生命中的一个个瞬间与永恒。通过“绿肥红瘦”这一经典意象,引发观众对女性在封建礼教下如何觉醒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促使当代人反思,在生活的洪流中应如何追寻真正的自我。

值得关注的是,《李清照·如梦令》的演员阵容全部由女性组成。该剧编剧之一陈斯曼对此解释道,全女班的设定,旨在传递打破性别枷锁、重塑女性主体性、挑战性别二元对立等重要理念,聚焦女性的话语权以及突破传统美学性别桎梏、传承非遗等深刻主题。在传统戏曲领域,女性角色常常由男性定义,如京剧男旦便是典型代表。而《李清照·如梦令》的全女班越剧,以纯粹的女性视角重新塑造李清照这一经典形象。剧中,李清照不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婉约词宗”,更是一位清醒的叛逆者。少女时期的醉意、追问与感伤,皆从女性演员的身体自然流露,彻底拒绝男性凝视下的“被书写”命运。更为大胆的是,剧中男性角色如赵明诚等,同样由女性演员扮演,但她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男性,而是以柔化刚,凭借眉眼间流转的克制,巧妙展现男性角色背后的权力结构,有力地解构了“才子佳人”叙事中固有的性别霸权。

“90后”编剧创新传承

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该剧制作人兼编剧刘轩宇现身演出现场,与观众一同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之中。他专注地观察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认真倾听观众的每一句评价。

刘轩宇向记者透露,创作《李清照·如梦令》,源于当年南京越剧团表演的《李清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深远影响。团队保留了李清照这一核心角色,耗时约三个月,几乎全新创作了剧本。作为一名“90后”编剧,此前主要从事音乐剧创作的刘轩宇深知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他表示,《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部大女主戏,在创作过程中着重向现代女性价值方向倾斜。然而,由于演出篇幅的限制,不得不忍痛舍弃一些内容,这也成为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刘轩宇坦言,希望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当前,尽管传统戏曲在年轻群体中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但相较于音乐、话剧和影视等艺术形式,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仍有较大差距。他指出,传统戏曲存在角色塑造过于脸谱化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对复杂人性深度探索的需求。此外,戏曲音乐架构相对简单、情感表达技巧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不过,刘轩宇对戏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革新,充分发挥演员的专业技艺和各门派的独特传承优势,并与现代故事叙述方式有机融合,传统戏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纪元。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文/摄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