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突破430亿元,IP衍生市场规模逼近3000亿元,覆盖全球海外用户超3.5亿。这充分展现了网文强大的市场消费力和全球化影响力。从IP开发到出海生态,中国网文正撬动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表达范式持续升级。
在泛娱乐IP改编领域,网文已突破传统出版范畴,形成“书影漫游”协同开发的立体生态。以《庆余年》为例,其剧集集均播放量超1亿次,剧集走红带动原著阅读量环比提升38倍,周边产品也取得亮眼成绩。这种“一鱼多吃”的模式,标志着网文产业进入 “全产业链共振” 阶段。同时,技术赋能也为IP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更构建了IP开发的“数字基座”。例如,“作家助手”等辅助APP通过集成AI续写、错字检测等功能,将创作者留存率提升至65%;各类大模型能实现多语言实时翻译,使一些网文得以同步覆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在衍生品领域,“谷子经济”成为新的变现引擎。2024年阅文衍生品GMV突破5亿元,各类IP卡牌创历史收入新高,网文IP价值实现了从“内容消费”到“实物收藏”的实体化锚定。
在文化出海方面,中国网文更是成绩斐然。数据显示,2024年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海外用户规模超3.5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市场规模激增180%,还培育了46万名海外网络作家。这不仅有《与凤行》《墨雨云间》等 IP改编剧集在海外掀起“C - Drama”热潮的原因,更是AI翻译技术助力网文实现多语种市场规模化突破的成果。在AI加持下,网文和剧集的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的同时,成本也降低超九成,为网文“一键出海”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网文出海正在突破“文化折扣”困境,形成“全球阅读—全球创作—全球开发”的生态。
不仅如此,中国网文还构建起“全球共创IP”模式。阅文与瑞士国家旅游局合作,给IP形象赋予了官方的“旅游探路员”身份;大英图书馆也入藏了10部中国网文,并启动“数字时代下的文学”文化交流项目。这种从“内容出海”到“文化共创”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网文已从“文化搬运工”升级为“文化合伙人”,通过IP的全球联名开发,实现文化价值的“在地化共生”。
如今,网文创作衍生的剧集改编阶段,正呈现“小白文”与“老白文”的双轨分化。已经有很多微短剧改编自网文IP,通过“单集15分钟”的碎片化叙事,精准切入通勤、等待等碎片化场景。而“小白文”因节奏明快、契合微短剧“短平快”的特点,推动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突破500亿元,出海成绩也十分亮眼,2024年上半年我国出海短剧流水突破23亿美元。而关注内核、情节复杂、人物塑造丰满的“老白文” ,则凭借深厚底蕴受到网剧青睐,一批现实题材网文凭借“现实+科技”“现实+悬疑”的跨界融合,成为现实主义创作新标杆。这种分化本质是“注意力经济”与“意义经济”的分野:微短剧通过“即时爽感”争夺碎片化时间,长视频则以“深度共鸣”构建长期价值。
尽管网文产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霸道总裁”等微短剧创作套路化、低俗化以及IP 改编“魔改”等问题仍亟待解决。行业需要构建“三维价值坐标”:在技术层面平衡 AI 效率与人文温度;在文化层面强化“中国叙事”;在产业层面建立版权共享机制,降低改编损耗。
从技术突破到消费逻辑重构,中国的网文产业正在完成从 “流量经济” 到 “价值经济” 的范式转换。每一次点击、催更,都在书写Z世代的 “文明互鉴” 新篇章。随着行业不断探索创新,网文将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