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可胜:夏天读诗,手倦抛书午梦长

古诗里的夏天,暑气里有荷香,蝉鸣中藏诗情。

春天读诗已经说过了。夏天读什么诗?夏天的特点是天变热、花减少、人发困。古人生活在大自然里,多敏感啊!于是这些都成了诗歌的主题。把这些主题当线索,分门别类来读诗,也就不会在诗词海洋中迷路了。

古人没有冰箱、没有空调,夏天一定比我们更难过。于是把夏天写得很可怕。比如:“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因此乘凉、纳凉的方法就很多,五花八门。有摇扇子的,“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有上船的,“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有睡竹凉床的,“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有躲树阴下的,“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有靠修行来避暑的,“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有晚上才出门的,“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脱光,脱得一丝不挂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但敢于写出来的只有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天倒是有段日子不热,就是梅雨时节,但又潮乎乎湿答答的,什么东西都容易发霉,让人对梅雨爱恨交织。写梅雨的诗词有好几首值得背诵:雨多的年份,“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少的年份,“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雨不多不少的年份,“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解释:“夏,大也。”夏天树长大了,花也就少了。“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季节,只有不多的几种花点缀着相对寂寞的夏天,比如蔷薇花,“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比如石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比如栀子花,“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比如紫薇花,“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与这些花相比,荷花堪称夏天的主角。荷花,也叫莲花、芙蕖、菡萏、芙蓉、藕花。从春生到秋残,都有人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采莲,诗人很喜欢写:“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是一种劳动,很辛苦,但场景很美,因而也是眉目传情的好场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最发困的季节首推夏天,午睡通常也是在夏天。男人打瞌睡,“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女人也打瞌睡,“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无聊的时候打瞌睡,“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读书的时候也打瞌睡,“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大人尚且如此,如果你家小孩在学校当“瞌睡大王”,千万要有一份宽容心。

除了上面三条线索,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夏天,那就是端午。端午的诗词可以单列。端午一般都认为来自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至于“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都是端午的习俗。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