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象·中国当代诗歌巡展(第8期)
本期登场诗人:尚仲敏、孙晓杰、王秋阳
海子自杀和我有关吗
文/尚仲敏
1988年,海子来成都
在我那里住了几天
我们喝酒,聊天
但很少谈诗
因为我们不是一路人
我厌倦语言的
歧义、隐喻、象征和繁复
我对海子说我们都是
小人物,为什么不能
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写点
身边的人和事
比如,看到一朵花
我会想到种花的人
肮脏、猥琐、每天劳作
只为有一口饭吃
但海子想的更多,他会
想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尚仲敏,出生于河南三门峡,现居成都。1981年考入重庆大学电机系,先后发起、参与了“大学生诗派”“非非主义”等诗歌流派,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旗手。上世纪80年代就发表《反对现代派》《为口语诗辩护》《谈第二次诗歌浪潮》等具有颠覆性的诗论,率先在国内提出“口语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底片
文/孙晓杰
……他仍用黑白胶片
拍摄:人,战乱,城市和村落
他在暗房里
将胶片冲出来。但大多
到此为止
很少在相纸上
呈现它们。他认为
底片才是生活的底色
譬如那个人
在空旷的广场
亮出牙齿之白
但在底片上,那口吐莲花的白牙
黑暗如夜
(孙晓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著有诗集《黎明之钟》《银狐》《火焰的伤口》,散文集《神秘花园》等多部。获《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中国诗歌排行榜双年奖等奖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玫瑰的安魂曲
文/王秋阳
在夜晚
等待花的盛开
在生命无尽的尽头
一种深刻的思念
牵动你心灵的竖琴
看见
那被包装的死亡前的容颜
时时刻刻
在那群星之中
我们使用同一种空气
理解苍茫
在花朵之上
夜幕再次伟大
你生命的意义
不再被邻居或者朋友赋予
不再被你自己加持
你在它之内
它却在你手上
冲破四季的变奏
在刹那间消融
那白色的心
那一切事物的暂住地
如今
你对着一朵蓝色的玫瑰
正悄然说出寂静
(王秋阳,擅长写作诗歌和短篇小说。在《山东文学》《草原》《中国汉诗》《青岛文学》《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22卷》等发表诗歌。曾获2024年度华语诗歌传播贡献奖。)
主持人语:
有时候会感到沮丧,觉得好诗太少了。现在的媒介这么发达,打开微信群,翻开朋友圈,点进一个个微信公众号、微博、小视频,似乎在哪里都可以读到很多诗,但又往往读了半天也读不到一首好诗。但也有时候,会觉得好诗真多。这样的时候不常见,但有,一般是因为同时读到了几种不同的好诗。
尚仲敏的这首《海子的自杀和我有关吗》,牵扯到当代诗歌的一宗“公案”,大概的前提在这首诗的标题上已经说了(有人说海子的自杀和他有关),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搜搜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在这里就没必要详细说了。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尚仲敏十分明确地写出了自己的诗歌观。在一首像是随口说出来的诗里,不动声色地就把自己写作的底层逻辑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时也写出了一种诗歌存在的文化背景,这很了不起。
与此不同的是,《底片》这样的诗就是“写”出来的诗。“写”出来的诗就能看得出来作者布局的心思。但不要因此就小看了这样的诗,这样的诗想写好其实挺难的,因为控制不好特别容易出现败笔。能写好这样的诗,一定是练过内功的。
而像《玫瑰的安魂曲》这样的诗,我好久没读过了。它真的不新,甚至很旧。这种“旧”指的既是形式上的,也是意象上的。无论是“玫瑰”“竖琴”“群星”“夜幕”,还是“苍茫”“伟大”“生命的意义”,简直都像是当下诗歌写作的反面教材。但在我读的当下,我就觉得它很好。后来我又读了几次,还是觉得很好。那就推荐给大家也读一读。
读诗和写诗真的不是一回事儿,当我写的时候,我必须忠实于自己。而当我读诗的时候,我一定是敞开的。欢迎来稿。
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