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佳子彧
新大众文艺的风潮在非遗领域同样感受明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同时也是短视频创作者,我见证并亲历着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兴起。
我的爷爷郎绍安是北京“面人郎”创始人,受家庭熏陶,我从小就喜欢面塑艺术。而真正走上面塑技艺传承与创作传播的道路,又离不开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我在网上分享面人作品和创作过程,先后收获200多万人关注,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我努力将传统非遗与当下生活结合,从现代人的情感世界汲取灵感,创作的《做自己》面人作品受到欢迎,很多年轻人在网上留言说从作品中感受到“治愈”。
科技发展不仅放大了传统非遗的声量,也改变着制作与传承的方式方法。过去面塑作品容易受损,现在我们通过3D扫描技术,将我爷爷1930年创作的《司马光砸缸》制作成高精度三维模型,为作品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新途径。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也成为手艺人的新选择。当然,技术只是手段,传播真善美才是目的。我将继续深入挖掘面塑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更多人们喜爱的非遗文化产品。
(作者为短视频博主、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