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草编技艺,传承文化之美

赵氏草编,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百年,成为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融入了浓厚的人文风情。天然的取材方式,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活需求的变化,草编技艺顺应现代艺术审美的提升,也在不断创新。


赵氏草编历经四代传承。第一代传承人赵喜志,1876年出生,精通柳条笊篱、乌拉草鞋及高粱秸秆炕席等传统草编手艺,为家族技艺奠定了基础。第二代传承人赵海仁,1906年出生,与其妻赵胡氏共同将草编技艺推向新的高度。赵海仁擅长苇子编席,赵胡氏则精于蒲草和玉米叶手工活。二人不仅依靠草编制品维持生计,更为后续技艺的实用性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代传承人赵树生和妻子李文英继承了父母的草编技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改进。他们不仅编织炕席、柳条筐、粮囤等传统物品,还在实用性之外增添了更多的精巧性与精致性,使赵氏草编技艺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家族技艺的延续,不仅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深厚底蕴,也展现了匠人们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第四代传承人赵丽华自幼继承了父母的巧手和技艺,凭借天生的灵巧心思和钻研精神,在草编技艺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日用品的局限,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她用玉米叶编织的高度2米的作品“大玉米”,在2022年长春农博会“吉林巧姐”大赛中荣获金奖,她本人也被聘为草编高级讲师。玉米是我市的特产与主要农作物,赵丽华通过草编技艺向世界展示了公主岭的“玉米之乡”形象。


赵丽华介绍,草编材料的选取十分丰富,多数草木植物的秆、茎、叶、皮等均可使用。目前常用的材料包括玉米叶、蒲草、秸秆、乌拉草等。玉米叶的采收需选择柔软、长且无霉变的叶片;蒲草则在每年8月至9月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采收。采收后的材料需经过晒干和贮藏处理,以备后续使用。

草编制作过程中,常用的工具有纺车、剪子、锤子、穿针、尺子、喷水壶等。纺车用于纺线或经绳,其他工具则辅助完成编织的各个环节。此外,草编生产还需要模具,这些模具根据产品形状设计制作,用于在模型外编织各种花样。常用的模具有铁质、木质、塑料、泡沫板和纸质等。


为了让草编作品更具艺术性,染色成为一道重要工序。染色剂均采用国家绿色环保认证的专业产品,确保在无毒无害的前提下,赋予编材丰富的色彩。常用的草编编织手法包括辫子、平编、绞编和包缠等,其中包缠又分为1字扣和8字扣。最后一道工序是锁边,通过锁单边或锁双边的方式,确保编织物边口牢固不松散。

赵丽华和她的草编团队,正以巧手和匠心,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通过草编,他们不仅展示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在市妇联的支持下,赵丽华带领草编团队定期开展体验和教学课程,带动周边村镇的居民加入草编技艺的实践中。她的努力让这项技艺不再局限于刘房子街道赵氏家族,而是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草编、参与草编、热爱草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公主岭市委宣传部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