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宁西村的一间老宅里,一群妇女正低头忙碌,手中的苎麻纤维在指尖翻飞,逐渐化作精巧的花瓶、果盘、挂饰……这里是南京市级非遗项目苎麻编织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的非遗工坊。在这里,刘梅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更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素手织乡愁
斑斓色彩描绘新生
1975年,刘梅出生在安徽滁州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她家门前屋后、乡间地头到处都长有麻。人们种麻、收麻、刮麻、搓麻和编麻,形成一道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她的祖父母、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编织手艺人。刘梅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习种麻、剥麻、刮麻、晒干、制绳,几岁时,就会编一些提篮等小物件。
“麻并不需要刻意种植,随意撒些种子,它们就会蓬勃生长,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价值。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也像麻一样质朴,希望我们像麻一样有韧性、强劲地生活,要善良、勤劳,活得有价值,懂得付出和感恩。”刘梅说道。
婚后,刘梅随丈夫来到南京创业,但对苎麻编织的热爱从未减退,她放弃之前的工作转而投入苎麻编织的传承与创新中。刘梅告诉记者,闲暇时她还学习油画,想把这些色彩斑斓的画糅合在苎麻编织技法中,让原始的苎麻编织品散发当代美学色彩。“有这个想法后,我随即买来一批苎麻,研究油画与编织技艺的融合方式,制作了一批批油画与苎麻编织相结合的艺术品。花鸟、向日葵、动物等油画被镶嵌在小篮子、背篓、果盘等编织品中。”刘梅创作的花篮造型别致自然,餐巾盒实用精致,果盘编织紧密美观,而平口花瓶设计简洁大方,散发出古老工艺独有的宁静与淡雅。
麻丝入万家
非遗美学扮靓生活
“一根小小的植物纤维,经过手工编织可以变成很多种器皿。作为非遗苎麻编织传承人,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手工艺品融入日常生活,从实用器物变为生活美学。”刘梅说。2023年,苎麻编织技艺被正式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更加激励刘梅向苎麻编织艺术高峰攀登。
“用起来”是刘梅认为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最终目的是要让非遗重新回归生活。
通过变形、变异、变色、编、结、缠与打弯等工艺,刘梅创作了一系列的收纳筐、衣物筐、餐巾盒、手袋等工艺品和居家用品。此外,她还将国家级非遗金箔、金线融进苎麻编织中,创作出一套婚庆系列工艺品;将苎麻与藤条、布艺相结合,设计出中国旗袍元素的编织系列作品等。这些作品丰富了工艺品的种类,增加了苎麻制品的实用性,让苎麻编织作品走进千家万户,许多作品还被外国游客带到海外。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苎麻编织技艺,近年来,刘梅在各博物馆、省非遗展览点,做了近40次展览和宣讲;给各社区、街道、酒店、银行等单位工作人员授课80多次;到各景区展示、展演20多场;进幼儿园、小学展演60多场。“这些活动让人们了解和体验苎麻的编织过程,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和美学价值。看见自己设计和编织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喜爱,我的内心充满了价值感和成就感。”刘梅说。
此外,刘梅还设立了苎麻编织非遗展示馆,馆内设有展陈、销售、教学、培训和主题活动区,全面展示苎麻编织技艺的魅力。每天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指尖引路人
绽放市场“她力量”
柳絮飘落织机时,宁西村的账本上已开出朵朵“金花”。2023年2月,非遗苎麻编织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落户汤山街道宁西村,刘梅的非遗苎麻编织工作坊随之成立,为当地农村妇女和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每个培训的日子,从早晨8点到下午5点半,一张长条桌的两侧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妇女,刘梅站在桌前,边讲边不停地做演示和指导,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声音嘶哑。
一批又一批学徒出师,如今每当听她们谈起增长的收入,看到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充实、自信的微笑,刘梅便很欣慰。
家住佘村的李大姐因为腿部受伤,很难找到工作,急得发愁。刘梅便邀请她来工作坊。如今李大姐已成为工作坊里的常驻成员,每月有1500元底薪,加上售卖产品的提成,每月能拿两千多元。李大姐现在每天都很开心。
在一次意外中,王大姐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自己又做不了农活,非常沮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来到工作坊学习,在刘梅的细心指导下,如今成了行家里手。
巧手翻飞间,麻线化作“金丝银缕”。刘梅的工作坊仅在佘村、宁西两个村就带动60多位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
“非遗技艺为乡村振兴赋能,增强乡村自我‘造血’的能力,让乡民依靠自己的双手编织出好日子。”刘梅感慨道。
除了带动乡村妇女就业,刘梅在佘村还建设了“非遗苎麻编织艺术馆”。艺术馆悄然成长为当地文化地标,不仅江宁各个中小学校来开展研学活动,南京多所大学也在此设立课外美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在佘村这片美丽乡野中,在刘梅这个热闹老宅里,苎麻编织技艺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刘梅带领着农村妇女,靠一双双巧手,将麻丝织成了致富路。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