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宝坻区融媒体中心
■刘菲菲
在热闹集市感受烟火人间,在非遗展厅触摸文化脉动,在田园阡陌邂逅诗意野趣,在天津赋有“文宝坻”美誉的宝坻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化的滋养下,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文化赋能带来的区域魅力。
赴春天之约,可奔向人潮涌动的国潮动漫嘉年华、口东镇八台港桃花节,邂逅浪漫与快乐的体育旅游嘉年华、京津新城“棠潮RUN”彩虹跑;赏夏天之韵,感受第九届津宝音乐嘉年华、第六届“宝坻杯”评剧票友大赛、第七届京东大鼓艺术节等品牌文艺活动;品秋天之实,带上家人走进金秋文旅消费季、金秋钓蟹季等系列农旅活动。度冬天之乐,玩转冰雪温泉欢乐季,感受了凡公园新春文化庙会等喜庆活动。
宝坻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藏小城”。近年来,宝坻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的“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持续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讲好文化遗产故事,让非遗从‘出土’到‘出彩’,同时打造‘发源地’文化名片,叫响全国性文化品牌。挖掘宝坻独特资源,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大IP。推动‘文化+’生动实践,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天津市宝坻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贾雪娜介绍,这些都是宝坻区探索文化赋能的实践成效。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一批批宝坻非遗走进市区、走进高校,走出区域,走向国际,都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宝坻拥有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大多深藏民间、不为人知。近年来,深挖文化遗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传承,着力打造葫芦烙画、金石撕纸等68个非遗传承基地,搭建各种非遗展示、普及和消费场景,建成中国葫芦庐博物馆、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一批网红场馆。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展示融入全区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各类文旅场景100多场次,年内还将举办“申沛农杯”全国剪纸艺术展、2025首届宝坻葫芦庐文创展等系列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目的是让宝坻非遗活起来,进而火出圈,有影响,更能有市场,更好地服务宝坻发展。
相声、评剧、京东大鼓是天津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评剧和京东大鼓这两项都发源于宝坻。宝坻还是相声大师马季、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董湘昆的家乡。这些年,宝坻区高度重视“发源地”文化挖掘,高举评剧、相声、京东大鼓“三杆大旗”,创办了“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全国评剧专业院团青年演员电视展演、京东大鼓艺术节三大全国性文化活动品牌,经过多年的弘扬传承和持续打造,在各自领域发现、培养、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成为天津乃至全国文化领域的重要“金名片”。
特别是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宝坻区不走复制、粘贴的老路,而是深入挖掘宝坻独有的特色资源、特色气质,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以创新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特色鲜明的文旅新场景。比如,依托水阔千米、绵延百里的水韵胜地潮白河,创新推出潮白河四季欢乐旅游节,先后举办潮白河畔音乐嘉年华、国潮文化嘉年华、动漫COSPLAY欢乐大巡游等系列文旅活动,引爆“潮经济”,带动了潮白两岸风生水起。再比如,围绕明代宝坻知县袁了凡,创新年俗文化活动形式,在2024年春节,创办了凡公园新春文化庙会,首创推出“了凡赐福巡游”沉浸式互动演出,让非遗项目、春节年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今年,了凡公园新春文化庙会升级到2.0版本,又推出“了凡赐福”等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让游客感受到了宝坻的“新年味”“文化味”。
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国性文化品牌、独特的文化创造,共同构成了宝坻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我们通过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大力培育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业态,打造产业新模式、消费新场景。2024年,创新举办体育旅游嘉年华,参与人数超20万人次。推动宝坻卷馅肉饼、林亭口饹馇、嘎鱼辣酱、油丝面等美食和宝坻番茄等各类“宝坻优品”接连走红网络,带动农户、商户增收1400多万元。在社交媒体,“遇见宝坻”等话题浏览量超过6亿,“人气流量”正转化为发展的“经济增量”,2023年以来,全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10亿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